“老寒腿”发作? 当心下肢血管病变
省医南海医院成功开展下肢动脉血管成形术,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来打通闭塞血管

■省医南海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正在进行手术。
人到老年,腿脚不利索,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尤其到了秋冬季,腿脚受了寒,很多老人走一段路后会觉得腿疼。但如果出现腿部麻木、发冷、疼痛,走一段路必须得歇一会再走的情况,就不要以为是单纯的腿脚不利索或是“老寒腿”犯了,很有可能是下肢动脉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病变了。
近日,81岁的黄伯就因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出现间歇性跛行、右足第5足趾坏疽等情况。如果任由病情发展,黄伯面临的将是截肢,甚至感染危及生命。幸好,他及时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下称“省医南海医院”)心内科就诊并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成功开通右下肢闭塞的血管。
糖尿病易引发全身血管硬化闭塞
黄伯是2型糖尿病患者,病史8年余。1年前,黄伯在步行约100米左右就出现右下肢疼痛、乏力,需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因为休息后症状缓解,所以黄伯并没有引起重视。3个月前,黄伯不慎弄伤了右足第5足趾,久久不能愈合,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效果不好,而且还出现皮肤破溃、甚至坏疽的情况,于是近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心内科就诊检查发现,原来黄伯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且堵塞程度严重。
所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血管中的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动脉逐渐变得狭窄,从而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肢体缺血症状。
“从患者的下肢动脉CTA结果来看,他右下肢膝关节以下三条血管堵了其中两条,所以血液几乎很少达到足部,引起间歇性跛行,黄伯的下肢血管硬化闭塞和他的糖尿病有很大关系,糖尿病往往会导致血管出现弥漫性病变,这也给实施介入手术带来了难度。”省医南海医院罗建方院长表示,黄伯目前已经出现了影响正常生活的间歇性跛行以及右足第5足趾的坏疽,我们希望能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来打通黄伯闭塞的下肢血管,恢复直达血流到足部,减缓病痛,避免主要肢体截肢。
由于黄伯右下肢闭塞的血管段弥漫且硬化严重,省医南海医院院长罗建方、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董豪坚采取了“上下夹攻”的方法,穿刺左侧股动脉及右足背动脉,建立轨道,成功开通了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历时仅2小时。
术后,黄伯右下肢疼痛缓解,皮肤温度恢复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增强,术后3天患者即康复出院,病人及家属均非常满意。
重视早期筛查和日常预防避免堵塞
其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4个发展阶段,症状及危害也是由轻变重的。这4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初期,患肢温度较低、怕冷、轻度麻木、皮肤变薄、毛发减少;间歇性跛行期,患者行走一段路后感到疼痛,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会,等疼痛有所改善才能继续行走;静息痛期,下肢肌肉和神经出现缺血性疼痛,患者彻夜难眠,精神和身体都感到巨大的痛苦;组织坏死期,肢体末端出现溃疡,脚趾呈现暗紫色坏死表现,严重者将截肢或面临生命危险。
黄伯正是由于前面3个阶段都未引起重视就医,才到了最后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省医南海医院罗建方院长表示,下肢血管病变在早期并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早期筛查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关键。他建议,年龄在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去医院进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筛查。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还患有心脑血管、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吸烟或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上,每年至少应该筛查一次。此外,日常也可以通过摸足背动脉、摸胫后动脉、看颜色、摸温度4招自测下肢动脉血管是否通畅。
当然,预防也非常重要。所以,长期吸烟者建议戒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病人,应将病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三高及心脑血管患者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适当加强下肢的锻炼,如慢跑、快走等,以加快下肢的血液流动;三高及心脑血管患者应该清淡饮食、低盐低脂,多吃新鲜蔬菜,切勿摄入过多油脂。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如果感到自己出现腿脚麻木、寒凉的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并马上就医进行检查。
文/珠江时报记者邹韵斯通讯员陈倩莹何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