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乐当群众“暖心人”
记者走访了解桂城同德社区党员志愿者、居民志愿者背后的故事


■“70后”党员志愿者林彩丽在教孩子们学拼音。

■“80后”居民志愿者马莎为贫困山区孩子们送去衣物与文具。

■“90后”党员志愿者李凤参加“送清凉”志愿服务。
在桂城同德社区,有一群党员志愿者与居民志愿者,事无巨细,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其中有3位志愿者,她们的职业、岗位并不相同,年龄层也横跨“70后”至“90后”,但她们同为女性,都怀着一颗热心,多年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与各类志愿服务,不断散发自身光芒,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今天,记者与大家一起走进同德社区,聆听3位党员志愿者、居民志愿者背后的故事。
“70后”党员志愿者林彩丽
不负所学所教连续2年开班义教
无论是社区义教还是“送温暖”,又或是“三清理”行动,作为社区内一名积极热心的“70后”党员志愿者,林彩丽几乎从未缺席。
林彩丽曾是一名人民教师,兢兢业业,培育过不少好苗子,后来因为家庭环境的改变,她成为了一名创业者,创办了教育培训机构,现在在经营一家医疗器械贸易公司。
“我入党27年了,心里一直有‘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但从前可能是工作忙,也要照顾家庭,没有太多机会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林彩丽说,自从党员到社区报到后,自己也学会了安排好工作和家庭的时间,抽身参与到社区党员志愿服务中,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节之余,也能为社会治理献上自己的
一分力量。“将工作和家庭处
理好,现在参加党员志
愿服务完全不成问
题。”林彩丽说,由于自己不想浪费年轻时候所学的知识和多年教学积累的经验,与社区沟通后,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自2019年起,每年暑期开班进行义教,授幼小衔接拼音公益课,共上13晚课合计26课时,让孩子们在上小学前先接触拼音课程。
林彩丽说,一年级新生是很向往小学生活的,但学习拼音是个很难的过程,因此提前接触拼音课程,孩子们的压力也没那么大。只要打好基础,他们就可以更快地适应、更自信地迎接他们的小学生活。“我以前是语文老师,在创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时候,自己编写过教材,结合自己的技巧和经验,将重点内容教给孩子们。”林彩丽介绍,公益课程最后一节课为亲子课,用于总结,让家长们知道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也给家长们一个心理准备,让他们将来能更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课后辅导。
“我和家长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家长们不止把我当老师,还会把我当做朋友,课后依旧和我保持联系,沟通教学问题。”林彩丽回忆,2020年暑期班里有一位女同学自尊心很强,但学习态度一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多次和其家长沟通,“现在开学了,这位女同学的家长在辅导时遇到问题会向我咨询,孩子受到表扬也会很开心跟我分享。我很为他们感到开心,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
但让林彩丽遗憾的是,由于课堂容量大、时间短,为了保证质量,每次暑期班的报名人数有限,受益面不广。“如果社区需要,我会考虑暑假的其余时间为小学生开设阅读班和写作班,让更多孩子受惠。”林彩丽表示,目前或许只能帮助到一小部分人,但慢慢积累下来,多年后就能够帮到很多人,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80后”居民志愿者马莎
走进山区帮扶建房送课献爱心
作为一名在家“带娃”的创业者,同德社区“80后”居民志愿者马莎不管多忙,每个月依旧会挤出一定的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或是到大山里看望孩子们,或是领着其他居民志愿者一起参加“三清理”等。在马莎心里,志愿服务就像生活中日常要做的事情一样,是一个人应有的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在多种志愿服务中,让马莎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帮扶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雅安地震之后,我们一群志愿者走进雅安某大山里面。除了震后的破烂建筑让人触目惊心,还有一个让我至今难以忘记的画面,那是在大山里一个破烂的卫生所里面,看到几个留守儿童正在拿辣条当午餐。”马莎说,当孩子们看到志愿者们带着衣物和文具来探访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芒,自那以后,她便致力于帮扶大山中的孩子,努力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在党建引领及同德社区的支持下,马莎和其他志愿者慢慢将小区业主的爱心汇聚在一起,成立灯湖一号义工队,多次走进罗定市新东镇和步贺镇,进行结对子帮扶。秉持着“扶贫先扶智”的原则,2年前,灯湖一号义工队来到罗定,为2个家庭援建新住房,更把一些有趣的课堂带到当地开展以及分享,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此外,前年暑假,灯湖一号义工队还把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带过来桂城参加夏令营,让孩子们感受不一样的暑假。“希望孩子们能在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学习知识,走出大山!”马莎说。
马莎回忆,当时帮忙建房的其中一户家庭有2个孩子,姐姐叫彩云,年仅8岁,人长得很精灵,“她的妈妈走了,剩下残疾的爸爸和年幼的弟弟,但不管生活环境多恶劣,她依然充满阳光和笑容。”志愿者们到彩云家慰问,她为了表示谢意,现场给志愿者们画了一幅画。马莎说,那画中是一棵大树和一座山,彩云说自己要成为一棵大树,要守护山林、守护爸爸和这个家。每当想起那画面,马莎总忍不住流泪。
由于参加了一些社会组织,结识了不少有大智慧的慈善家和爱心企业家,马莎还会不定期组织一些爱心活动,除了物质帮扶,还挖掘了不少心理帮扶的资源。“我在这些活动中,尽量使用身边一些不错的资源,发动爱心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断壮大义工队,受到帮扶的家庭和孩子越来越多。”
马莎说,现在国家已经全面脱贫,但有爱有温度的关怀等公益活动还在继续,“我会继续坚持,把这有意义的事情延续下去,也希望身边能汇聚更多正能量和热心公益的朋友,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
“90后”党员志愿者
李凤凌晨4点“送温暖
”暖他人也暖了自己
从事餐饮行业的李凤是一名“90后”党员志愿者,是同德社区党员志愿者中较为年轻和热心的一员。仔细算下来,从大学到现在,她入党已经有10年了,自从到社区报到后,平时只要有时间,她总是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党员志愿服务中。
说起参加志愿服务的初心,李凤说,自己从小就是班上的“积极分子”,特别喜欢积极向上的团体活动,所以到了社区报到以后,就主动参与一系列党员志愿服务。李凤介绍,目前同德社区党员志愿者的日常志愿工作,主要是参与旧小区改造,改造课题包括修补建筑外墙、重构公共生活管网、翻新楼梯过道、修复楼道防水等内容;其次为基础设施改造,如增加停车位,完善垃圾存放与清运基础设施,重构安防系统等内容。
李凤说,近年来,同德社区党员志愿者频频参与社会治理,逐步完善旧小区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我们可以借助正能量的组织去做好事,体现自己另一方面的价值,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和能代表组织来参与的自豪感。”
天未亮就开始工作,对于环卫工人来说是常态,但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在前几年的寒冬曾开展过‘送温暖’志愿服务,大概凌晨4点去给环卫工人送手套、送保温杯、送围巾等,我当时才第一次知道,原来他们那么早就开始工作了。”李凤回忆,当时党员志愿者们走到马路上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车辆,环卫工人穿着橙色衣服,非常显眼,那清扫的“沙沙声”在安静的道路上特别清晰,“我们走过去说明来意,说着感谢他们的话,还送上了我们的一点心意。他们收到礼物的那种惊喜和开心的眼神和笑容,一下子就感动到我了。”李凤说,从那一刻开始,她就觉得党组织的活动真的可以温暖人心,让他们真心感受到党组织是有把他们放在心上的。
李凤介绍,接下来,同德社区党委会把小区改造提升作为重点,同时与创新治理、优化服务结合起来,计划以楼长志愿服务队为支撑,成立小区街坊志愿互助会,有效动员和凝聚更多小区党员、居民参与小区治理。“作为党员志愿者一份子,我会紧跟着社区规划步伐,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把我们的社区建设得更加完善和美好。”李凤笑着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丁当通讯员黄威文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