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家国

■南海区文明办组织“文明祭扫志愿同行”为主题的清明祭英烈活动,市民在“李卓峰墓”献上鲜花并默哀。

■在桂城中区社区新填地,在清明节来临之际,郭叔在自己的门口插上了柳条,寓意平安吉祥。

小朋友在文翰公园放风筝,清明节是亲近自然、踏青游玩好时机。

■市民在桂城佛平路烧腊店选购烧腊制品。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广东的清明菜式——荞菜炒烧肉。

■祭祖、聚餐,是清明节的风俗。

▲青菓糕点成为年轻人过节的“新宠”。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扫码看视频新闻
清香扑鼻的荞菜,预约祭扫的市民,叽喳空灵的鸟语,随风摇曳的纸鸢……岁月就这样,带我们又来到了一年清明。
在桂城,由于文明祭扫观念的深入人心,清明节变得更“清”、更“明”。陵园少了一分嘈杂,扰人的鞭炮鲜有响起;青山多了一分美丽,先人墓前都是鲜花的香气。随着网络祭扫、植树献花等祭拜方式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文明祭扫的行列之中。清明节早已不再是看排场、讲攀比、比阔气的“竞技场”,而转变为传递血脉亲情、促进家庭和谐、弘扬道德风尚的新载体。
中小学校园里,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的清明祭英烈活动简单而隆重,学生们通过网上祭先烈、敬献鲜花、发表祭奠感言,缅怀烈士丰功伟绩,表达对英烈的感恩和敬仰。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奋斗力量,立志报国成才。
村居家家户户,通过文明祭扫传承家风,牢记血脉亲情。极具仪式感的清明祭扫,恰恰就是传承家训、培育家风的良好契机,也让孩子们知晓孝老爱亲、尊重生命。
每个桂城人的心里,文明祭扫更能凝聚力量,抒发家国情怀。没有国,哪有家,繁荣强盛的祖国,才是每一个幸福家庭的坚强后盾。我们所怀念的对象,并不限于自小对我们谆谆教导的家族长辈,更有为了民族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为了战疫防汛付出宝贵生命的烈士。
眼中有家,心中有国,这也正是文明祭祀的应有之义。鲜花寄哀思,花香故人知。
在寄托哀思中,珍惜每个当下,春光可贵,我们要更好地前行。
文/珠江时报记者曾蓉图/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
(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