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 开创基层治理新气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 “软治理”,在促进乡村自治共治、夯实乡村德治根基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南海区“1114”工作体系中,“文”是活力新南海的灵魂,在社会治理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赋能乡村振兴?我们采访了这三个基层案例,也许可以从中窥见南海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个新乡贤
撬动乡村大治理
近段时间, “一元爱心捐”活动席卷南海九江。该项活动自9月1日启动以来,短短几十天,便通过线上线下筹集到善款545万元,累计参与人次达到110万。按照九江24万常住人口来算,过去一个月,平均每人捐款超过4次。
一个小镇在这么短时间内筹集500多万善款,放眼全国不多见;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人人参与、循环参与,这样的盛况更不多见。是什么支撑这场“爱的循环”不断延续?这还得从九江乡贤关杰初说起。
作为此次“一元爱心捐”的首倡者,关杰初在8月中旬就联合九江慈善会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每天捐赠一元钱,积小钱成大爱。他个人也坚持每天捐赠6000元,并承诺将按参与人数进行等额配捐。
为推动活动走向深入,关杰初在9月开学季持续走访九江全镇14所公立学校,号召年轻的学子传承乐善九江精神,参与“一元爱心捐”。过去一个月,从个人到机构、从学校到厂企、从村居社区到机关单位,一场全民公益在九江迅速蔓延开来。
关杰初为何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是因为等额配捐的承诺吗?不!是因为关杰初多年来一直坚持反馈家乡的善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关杰初捐赠及认捐的慈善公益项目约5亿元,充分发挥了南海新乡贤的标杆示范作用。
一个例子,可以窥见关杰初的桑梓情怀。“不让群众出一分钱,提升工程的费用我全包了。”2018年8月,关杰初、吴绮兰伉俪捐资超1.1亿元建设的“乡村振兴·美丽源林”城乡道路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改造道路达88万平方米、177公里,惠及20多万九江民众。
关杰初的大善,感化着身边的人,引导着全社会崇德向善,村民们开始把邻里矛盾放下,更多为他人服务。这次“一元爱心捐”活动,深刻体现了新乡贤的“大”作用。在关杰初的号召下,一场全民参与的慈善行动在九江掀起。
这不仅是一场大爱的传递,更是一次推动基层善治、迈向共同富裕的成功尝试。活动所募得的资金将用于医疗资助、教育助幼、乡村公益、救急济困等公益领域,帮助有需要的人。
“做不成首富,但要做首善,带动更多人向善是最开心的事情。”关杰初认为,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服务了多少人、帮助了多少人。他为九江带去的不只有资金,还有乡贤赋能志愿服务、改善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环顾南海,这片热土有着约40万的海外乡亲,超百万的新南海人,以及一大批在南海的本土贤良。可以想象,这股力量一旦激发,南海基层治理现代化将增添重要助力。
一场篮球赛
增强乡村凝聚力
“好波!”“跟住他!”“快点传啊!”……这个夏天,比天气更火热的,要数已经连续举办了17年的南海区百村(居)男子篮球赛。
早在2005年,南海就启动百村篮球赛,该赛事从首届163个村居近2000名运动员参赛,发展到今年262支参赛队伍近3000名运动员参赛,覆盖了南海几乎所有村居。
通过17年的发展,百村篮球赛不仅成为了南海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凝聚村民精气神、推动基层治理的一股强大力量。
对此,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深有感触。“曾经的儒溪人心涣散,如一潭死水。但在2007年,我们以一支篮球队成功将儒溪激活。”陈旺弟说,十多年里,儒溪篮球队勇夺四次西樵冠军,一次南海亚军和一次南海季军,成功打造了儒溪篮球品牌。
而自从村里有了篮球队后,儒溪村又陆续组建了曲艺社、象棋社、龙舟队、足球队和妇女舞蹈队,每年超60场文体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增强了村民间的凝聚力。
文化繁荣的力量也激发起儒溪村内的志愿力量,儒溪村拥有党员、妇女、青年、家长等志愿队伍助力乡村振兴。他们带头走上大街小巷,身体力行清理垃圾杂物;他们出策献计,打造“爱心菜园”、“巾帼葵园”、鲜花示范路,以及多个特色共享小院,为儒溪增添一道道靓丽风景线。如今,儒溪村已蝶变成南海区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除了篮球赛,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在传承着南海“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
今年端午,桂城叠滘龙船漂移再次火爆出圈,除了现场万人空巷外,当天全网观看人次更超158万。这场文化盛会不仅激发着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参与感,更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桂城叠北社区党委书记庞朝汉介绍,近年来,叠北社区大力弘扬“宁可煲烂,不准扒慢”“叠滘佬扒龙船,有弯转”的龙船精神,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纽带,激励干群团结一致,激流勇进。社区还组建龙船党员志愿服务队,大力推动龙船小镇、爱车小镇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同样,今年6月在西樵山天湖公园举行的锦龙盛会,也在延续着“半山扒龙船”的精神内核。这场盛会不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竞技、特色人文与城市新景有机融合,带动文旅深度发展,更继承了1980年那场盛会的传统,发挥向外界展示城市形象和招商引资、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功能。
经济让城市强大,文化让城市伟大。悠久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基本价值和普遍认同,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契合点,就相当于找到了撬动社会杠杆的支点。
作为岭南广府文化主要发源地的南海,拥有着醒狮、龙舟、功夫、粤剧等世界级文化IP。用好用活这些宝藏,敦睦乡情、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可以为南海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一片广袤新空间。
一条“活”古村
引领乡村新发展
在广佛地区乃至全国,西樵镇松塘村无疑是一条“明星村”,这个拥有800多年历史的翰林古村,早在10多年前就摘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并逐渐成为热门的乡村游景点。
然而,在上世纪末,松塘古村受工业化冲击,也曾一度迷茫。在松塘村出生长大的区氏后人、上金瓯社区党委委员区国敏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初,松塘村依托西樵纺织重镇的产业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工厂蓬勃发展,村民收入颇为稳定。但随着集约化生产的应用,村中纺织业逐渐式微。
松塘村要如何发展?当周边一座座工业园拔地而起的时候,松塘村却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
2008年,松塘村以重修孔圣庙为契机,村民自发成立翰林文化协会,在港澳同胞的带动下,筹集了200多万元成立“翰林文化基金”,对村内古建筑和珍贵文物进行修复、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
2011年,松塘村与村民订立《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要求村内的有证土地、祠堂、民居等项目的改造,均需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至此,松塘翰林文化重新走入人们视野,一张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蓝图也在这里徐徐展开。
在松塘村父老的带动下,村民们对村庄的人物、历史、地理、建筑、传说等文化事项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并在高校学者的帮助下,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历史文化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恢复“烧番塔” “孔子诞” “出色”等各种非遗展示活动,为古村落活化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内涵。
松塘村还充分挖掘和利用村中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选取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书舍家塾、空置的古民居建筑群,建成活态化的翰林文化博物馆、松塘学堂体验馆,引入积厚堂民宿、福厚博物馆等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留”下游客。
凭借着成功的古村保育活化路径,松塘村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广东旅游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还成功登上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节目。2015年12月,时任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参观松塘村时也忍不住点赞,“我来到了松塘,看见了文化,感受到自觉,记住了乡愁”。
今年1月,“松塘模式”再次引领南海历史文化保育与古村活化工作,在短短13天内,便筹集300多万元善款修缮区氏宗祠,并以此为契机,建立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工作机制,用结余的善款对族中多间祖祠进行修缮,创下了区内村民自发大规模修缮文物的先例。
而随着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即将开幕,松塘村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南海大地艺术节八个分区之一,松塘村的古建和文化将会得到进一步活化提升,打造文旅新业态,更好地带动全域性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拥有391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18个。现存的传统民居超过3万座,祠堂、书院、私塾、庙宇2800多座,这些都是南海赓续历史文脉最鲜明的标识、最宝贵的财富。这些“文化富矿”一旦被深入挖掘、提炼和升华,必将为南海这座千年古郡打开现代化活力新图景,向人们呈现更多想象力。
文/珠江时报记者 黎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