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部署“10+2”项文明城市创建专项行动,带给群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文明新风润南海

扫码一下,了解
南海“10+2”
项文明城市创建专项行动。

志愿者为老人剪头发。

西樵镇雅居乐广场志愿V站志愿者开展防溺水劝导巡查服务。

文翰社区志愿者一起清理垃圾,美化社区环境。

大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吸引不少学生前来参观。
珠江时报记者 刘贝娜 摄

佛广集团爱心送考车队准备好为高考学子服务。珠江时报记者
/方智恒 摄
当前,佛山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已连续三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佛山,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信心从文明“高地”迈上文明“高峰”。
作为佛山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先锋,南海部署了“10+2”项文明城市创建专项行动,在交通出行、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发力。
连日来,南海各部门、各镇街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向更高效的治理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更良好的文明习惯、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和谐的社会氛围挺进,让文明之风吹遍南海大地。
人民群众成“创文”最大受益者
在南海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热潮中,区委领导班子率先行动起来,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7月29日上午,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带队对桂城街道的农贸市场、城中村和城市社区进行察访,对察访过程中发现的乱摆乱放、“三线”乱搭等问题,现场拿出方案部署整改。8月6日,他又以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到桂城地铁站出口处参加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并在南海文化公园志愿V站进行文明城市创建督导。
8月以来,南海区区长王勇也以扎实行动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继8月1日上午带队到里水突击拆除2000平方米新增违建后,当天下午又带领督查组到佛山机场
实地检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情况;8月2日,王勇再次带队前往桂城夏教市场督导检查,并把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单派发到每一个档口……
与此同时,南海七镇街的主官也紧跟步伐,或现场督导,或明查暗访,或当志愿者,用一件件关乎市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质提效。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把牌子扛回来,最终还是为了人民更美好的生活。正如顾耀辉所强调,我们要把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当作一个契机,带给群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断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0+2”攻坚让文明之风吹遍南海
以文明城市创建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既是人民群众的心之所向,更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行之所往。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10+2”工作任务,南海各部门迅速行动抓落实,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8月1日起,涉及治水、拆违、治安、交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贸市场综合整治、文旅、教育、爱国卫生行动、社会救助慈善、志愿服务及美家行动等诸多方面的专项行动纷纷出马,
持续推动城市文明水平、发展水平、治理水平大进步、大跃升。
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战场,南海七镇街也以“10+2”攻坚为目标,因地制宜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项项扎实工作,让文明之风吹遍南海大地。文明城市创建是一场久久为功的“耐力赛”,也是一场践行初心的“幸福接力”。如今,深谙此理的南海,正以冲锋的姿态自我超越,不断实现文明城市创建的进境。
一场没有“局外人”的荣誉之战
七八月的南海,骄阳似火,一个个身穿红、黄、橙色马甲的志愿者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手持小红旗,时刻关注交通路况,不时提醒行人遵守交规……连日来,在灯湖东路的十字路口,总能看到大学生志愿者梁韵妍的身影。今年暑假,她积极参与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用汗水诠释青春。她说:“我们青年能为文明城市创建出一份力,感到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
这个夏天,和梁韵妍一样忙碌在南海街头巷尾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6月来南海已有超2.2万人次志愿者投身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他们中,有的是正在放暑假的学子,有的是赋闲在家的退休职工,还有的是忙碌的上班族,他们在烈日下,或维护城市交通秩序,
或忙着放好乱停放的共享单车、电瓶车,或挥起铁铲整治村居环境卫生,成为南海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力量。
“这些共享单车乱停放,快来帮忙搬一下。”“这个无障碍停车位摆满了杂物,来个人和我一起清理一下。”在大沥镇曹边社区,除了开展环境美化志愿服务外,志愿者们还负责清理楼道杂物和小广告,并对居民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宣导。
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和坚定的声音展示着,在文明城市创建这场“荣誉之战”里,每一个人都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支持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南海的每一份子以志愿服务传递“文明南海范”,共同汇聚起创建文明城市的智慧和力量。
故 事 讲 述
新青年周陶陶的南海初体验
我是周陶陶,又是一年毕业季,我选择南海作为梦想启航的地方。
第一天到南海,惊喜满满。那时乘坐高铁来到南海,一落地,站内身披红飘带的志愿者便热情地上前和我打招呼,并告诉我如何前往桂城。
到达桂城时正值晚高峰,车水马龙的城市里,许多交警及身穿黄马甲的志愿者们正在十字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劝导。一眼望去,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摆放得整整齐齐。我通过手机软件扫了一辆自行车,按照导航前往我提前租住的地方——海棠村,按介绍那是一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
到达海棠村后,铺满沥青的小区道路、楼栋外立面贴上的新瓷砖、整齐入地的“三线”,及小区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无不让我惊讶不已,因为这完全不是一个老旧小区的摸样。
就连附近的农贸市场,都整洁干净得如同商超一般,而且还可以用智慧电子秤进行自助结算,这与我印象里“脏乱”的菜市场大不相同。
这是一个令人舒服的地方。我开始期待接下来的精彩生活。
文/珠江时报记者 黄梦灵 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