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南海雄师炼成记

西樵尖兵为村民介绍土地整理政策。

“大沥铁军”向村民宣讲政策。
2022年1月18日,广东省正式公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名单,南海区是全省唯一以县域为实施单元的省级试点。攻坚战任务艰巨,干部选派工作更是紧锣密鼓。经过前期的自愿报名、密集培训,挑选出29名年轻干部挂职锻炼。
这些奔走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线的雄师们,纷纷开启了“奋进模式”:有人在风里雨里奔走于村头巷尾,以“拉家常”方式向村民讲解政策和方案,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榕树头下成为他们“路演”的地方;有人挑灯夜战敲打键盘,把各种想法思路悉数记录下来;有人反复研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从“小白”变成“专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很庞大,它是一座传统制造业城市全面提升效用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又很具体,它牵涉到一个个生动的人和一件件具体的事。29名挂职锻炼干部步入改革攻坚主战场,为南海发展打开新格局注入了蓬勃力量,而奋力拼搏中,每一个挂职锻炼的干部,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化故事。
落地
直奔一线,哪里有困难去哪里
8月,时值盛夏的南海,正是酷热难耐。一阵疾雨砸下来,尘土升腾又落定,一股清润的芬芳在空气中氤氲不散。
自南海区委办(区府办)综合五股副股长李锦瑞任西樵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任西樵镇城市更新办副主任以来,就积极参与华南预制菜食品产业园项目土地收储方案的研究制定及项目推进。
“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报到之前,尽管李锦瑞提前做足了“功课”,并做了充分的心理建设,但一开展工作就发现,“预防针”的剂量还是小了。
“一开始连项目图纸都看不懂,很多土地政策一知半解。”李锦瑞坦言,真正下沉一线才发现,自己知识很匮乏,“用地指标”“永久基本保护农田”“三调”等陌生的专业名词不断冒出来,犹如一只只拦路虎。他意识到,必须尽快弄懂国家、省、市、区相关政策的精神和内在逻辑,才能“因地施策”。为此,他有空就研读政策、向同事请教,常常下班后还给自己“加作业”。
华南预制菜食品产业园项目位于西樵镇新田村,规划占地1783亩,是西樵镇三大千亩“工改工”项目之一,也是西樵镇布局大健康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部署,目标是打造成为华南预制菜食品产业示范基地。该项目的落地对于西樵镇“产业重塑”意义重大,对于新田村的发展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然而,项目土地涉及新田村9个经济社,土地面积大、涉及经济社比较多。“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既符合连片高效集约用地的要求,又能惠及更多村民?”当时,大家都犯了难。
那段时间,李锦瑞与同事们日夜泡在政策里,经过一次次开会研讨,一次次实地调研走访,一次次到周边镇街参观考察学习,他们最终形成了新的相对合理的改造方案——将地块全部调整收归到新田村经联社,再按经济社所占比例分配收地款。与以往相比,该方案的好处是在分阶段开发推进过程中,项目涉及的9个经济社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分红,既保证了开发的可持续性,也能大大提高各经济社参与村改的积极性。
为了获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李锦瑞与同事们每周都走街入户,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在与村民们“拉家常”的过程中,他细细讲解分析改造方案、耐心宣讲政策,遇到不理解的村民,就再耐心解释、多走访几次。
与李锦瑞一样,区整治办整备实施组派驻大沥干部张海燕,对工作角色的转换深有感触。
“原以为挂职锻炼能很快上手,可真到了新岗位上,一下子晕头了,不知从哪儿着手……”初到大沥镇,张海燕有诸多不适应,让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她一下成了“小白”。但她知道,只有行动起来才会有答案。很快,张海燕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大沥镇城市更新大会。
从项目分析、合作模式定位,到手册编制、展板设计,张海燕都参与其中。连续十多天和同事们的工作交流,加深了她对大沥镇改造项目的全面了解。
为更快熟悉镇街国土业务,张海燕不懂就问,高密度地接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任务,让这名国土“小白”快速成长为业务“能手”。
作为
用探索创新的思维应对复杂局面
耕耘方知韶光贵。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南海雄师们不畏艰难、血性拼搏,成绩单上已是可圈可点。
刚大学毕业的叶净琳,就进入了国土系统工作,一干就是9年。在南海区国土系统工作的日子里,叶净琳从用地报批、土地登记的工作做起,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事务,工作中坚持与同事的沟通,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增强学习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坚持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
今年2月起,叶净琳担任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协调组执行组长。岗位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面对新的挑战,叶净琳说:“只要我保持良好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韧劲,加以科学的办事方法,所有的困境和挑战都会迎刃而解。”
今年初,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办公室遇到一大挑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攻坚现场会。叶净琳全面统筹大会工作,团队成员大多都是“新兵”,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叶净琳充分发挥牵头统筹作用,周密谋划部署,与团队的小伙伴一起干一起学一起扛。最终,当日大会顺利举行,创造性完成了工作任务,获得市、区领导的好评。
叶净琳知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只是为产业转型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探索一条内涵更丰富、立意更深远的现代社会发展之路,或许正是南海在此次攻坚战中的光荣使命。”
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土地综合整治股副股长叶嘉颖深度参与了南海“三券”政策制度的制动和审改。
事实上,南海摸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之路,并没有可以不经雕琢、直接套用的模板。尤其在政策制定上,雄师必须要敢吃“螃蟹”,敢啃“硬骨头”,用探索、创新、甚至合理试错的开放性思维来应对各种问题。
近日,在南海雄师的努力下,南海区发布《关于开展“三券”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指导意见》,创新出台“三券”政策,探索低效建设用地退出利益平衡机制,加快实现各类用地腾挪和集中归并。
与以往的政策相比,“三券”制度有很多创新之处,这背后离不开雄师们的努力。在叶嘉颖看来,南海雄师们积极学习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做法,深入了解镇街实际,并主动改变以往线性、保守的工作思维,用创新的方法来攻克难关。
除了政策制定,在日常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线中,同样需要创新思维。
广湛高铁黄岐东秀成片征收项目,是大沥的重点项目,也是“大沥铁军”的高光时刻。张海燕作为宣传组副组长,提出多个宣传主题后仍得到“差点意思”的反馈,让她一刻也不敢放松,在翻阅大量资料、苦思冥想多个日夜后,她提出“融入发展大局 拥抱广佛新城”的宣传主题终于得到领导的认可,平平无奇的12个字背后都是心思与思考。
同时,镇街组织党员干部为此项目进行入户宣讲,张海燕的小组领到包干任务后,一边积极联系长期不在村内居住的村民告知项目详细情况、帮助村民联系公证处咨询产权继承问题,一边时刻掌握村民的舆论风向来调整宣传策略,争分夺秒、不敢有片刻怠慢。
“看着中心城区百亩良田、落实厂房的拆除改造、一个又一个项目取得实际性的进展……心里是甜的。”张海燕表示,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必然伴随着压力,学会和压力共处,是工作中“必修课”。
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困难每天都在被攻克。每一位雄师身上,都体现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行动,体现着为南海长远发展、为党的事业用心担当的责任情怀。
点亮
发动全社会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南海雄师犹如清风吹拂,镇街党委政府、村(社区)工作人员,甚至金融机构、厂企、居民等,各个层面的力量迅速凝结到“想办法、找出路”这个统一行动中。
在九江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廖妍看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难在没有先例可循。如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何激发村居的积极性、提高村民参与热情,都需要慢慢摸索。
“一开始做北村工业园改造的时候,社区干部难以转变观念,有抵触心理。”廖妍说,村干部更倾向推进三旧改造项目,提高村集体收入,得知拆除后工业园的部分用地用作复垦复绿项目时,他们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再难也得继续,北村工业区的改造工作势在必行。”廖妍的眼神充满了坚定。为此,她与同事们一次又一次地与北村社区干部沟通、解释、谈判,讲政策、讲法律、讲未来,不断完善方案……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边是短期的经济收益,一边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长期村居环境,北村社区干部心中的天秤最终还是偏向了后者。
虽然得到了社区干部的赞成,但如何跟村民代表宣传好、解释到位更为关键,为此,廖妍做足了充分准备。宣讲会现场,她和九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指挥部其他人站在村集体、村级的角度,原汁原味、讲清讲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
尽管如此,会上还是出现了很多抵触的声音。但让廖妍没想到的是,这些声音很快被村干部富有远见的讲话给消除了:“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干部真心为大家考虑,方案沟通修改多次,尽量保障村民利益最大化,时代不同了,我们要向前看!”这一席话,让廖妍心头一暖,仿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能量。
廖妍细心倾听村民的见解,耐心了解村民的担忧和顾虑,用心解开村民心中的“疙瘩”,最终赢得了村民真心支持。
从交通部门到丹灶镇整治办挂职的曹超,同样在用心用情地感染村民。
丹灶作为镇域经济的一员猛将,因快速发展带来不断增加的用地需求,一场覆盖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行动早已在这里铺开,而垦造水田是保障重点片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任务。
虽然不是每一个村居都有连片化的荒地,但说动村民转变“土地现金补偿”观念,支持垦造水田这项工作,曹超每天都在琢磨——他知道,这是一项有利于镇街长远发展的规划。
经过近三个月努力,曹超拿出以往在执法工作中和当事人耐心解释疏导的经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点有面、推心置腹,向村民讲垦造水田“最大亮点”:奖励“房券”,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很多人与他聊过后都表达出了支持垦造水田的意向,还有的村民主动找上门给予答复。曹超和同事们的付出,有力消除了村民的疑虑,垦造水田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也扭转了“政府在做、村民在看”的被动局面。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 黄婷文/珠江时报记者 黄婷 柯凌娜 戴欢婷 见习记者 严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