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宜暖身进补 为来年贮备能量

老昌辉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誉院长
12月22日是冬至,从这一天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黑夜一天比一天短,阳气上升,阴气消减,是个吉利的日子,故古代曾有以冬至为岁首的,对于广东人来说,冬大过年。
冬至当日,大部分广东人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不少地方有祭拜祖先的习俗。比如在宗祠祭祖,会进行杀猪宰牛、演戏酬神、宣读族谱等环节。一般家庭也会蒸糕、做糯米饭、煮汤圆等,并杀鸡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如果注意养生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所以冬至意味着冬令进补的高潮到了。
安神定志重养肾气
冬季期间,市民要特别重视对肾脏的调养,宜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养藏”,保持精神安定,平心静气重养肾。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息息相关。冬至天气开始寒冷,早、晚温差大,阳气闭藏,代谢逐渐减慢,身体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心脑血管、关节炎等疾病,应注意保暖。
精神调养上要做到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宽容大度,不计较小事,不参与无意义的争执和较量,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如有不良情绪,应及时调整和排解。
补肾填精益气健脾
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
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冬至后的三九是冬季进补的最佳时候,有利于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养生重点应放在补、藏上,以温补为主,补肾填精,益气健脾。
在广东,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的。这一天,一家团聚,劏鸡杀鸭。冬至食宜味甘、咸,偏温,适当增加肉类的摄入,以鸡肉、鱼、蛋、鸭、鹅、狗肉、鸽肉、牛肉等为主。同时,各式火锅、煲仔饭及各式炆肉,如羊肉煲、狗肉煲温补御寒,受到人们的追捧。
运动要“动中求静”
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人们体内的阳气如何升发呢?“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通过合理的运动就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但是过度升发阳气就会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蛰藏的养生之道。
冬季运动,需太阳出来以后,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同时,有阳光的时候宜多晒太阳(晒背部)。
冬至宜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适当增加午睡时间,以保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