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要养心祛湿 双管齐下

老昌辉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誉院长

南海名医 时令养生
大暑前后,旱涝、风暴发生频繁,暑湿之气容易乘人肌肤腠理开泄、汗液增多之际趁虚而入,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心气亏耗。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老昌辉和他的徒弟——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梁可云为市民支招,大暑时节养心祛湿要双管齐下。
天气渐热,祖国医学认为,心与夏气相通,人们常因高温而感到心情烦躁,所以必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时人们需要调养精神,顺应天气的变化,保持平和心态,情志畅达,心胸广阔,精神饱满,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切忌大悲大喜,恼怒忧郁,以免损伤心神。
夏主火,内应于心,大暑时风火相煽,人们容易心烦意乱、无精打采,心情不好就会烦躁动火,是为“精神中暑”。而心理、情绪的变化与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当人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身体免疫力会下降,容易患各种疾病。因此,要做好精神调养。
《内经》要求的“使志无怒”,就要求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把握正确的心态,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病。因此,夏季平心静气重养心。如果心情不好,可以像《内经》所要求的“若所爱在外”,早晚多于户外、公园绿叶林荫散步,切忌心神过度激动,又或是过于喜悦,都会伤害心神。
大暑阳气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旺盛时期,新陈代谢快,能量消耗大,出汗多,耗气伤津,暑邪挟湿,湿伤脾胃,这时养生的重点应放在消暑清热、化湿健脾、益气养阴上。
大暑食宜味苦、甘,偏寒、偏酸,苦瓜、冬瓜是大暑最佳食物。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多喝粥,可用荷叶、木棉花、扁豆、赤小豆、眉豆等煲粥清暑祛湿;多食含钾食物以补充因汗出而丢失的钾;多食酸性食物,以生津敛汗、开胃消食,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
脾湿盛者宜多食炒薏仁、炒扁豆、山药、莲子、茯苓、眉豆等运脾祛湿;若湿郁化热,湿热偏胜,可用绵茵陈、地胆草、鸡骨草等煲汤
文
/珠江时报记者 戴欢婷 林一峰 通讯员 肖淮 范永成 邓润安摄影 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