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过成诗吧
◎吴璧庄
最近在网络上留意到一位“自媒体创作者”,网名叫“沂蒙二姐”,网友们送她外号“田埂诗人”“农民诗人”。打开“沂蒙二姐”的视频作品,都是她在树林田地上读着自己在农活之余创作的小诗,与大地、农田、麦子、桃树、春天、冬雪等等相关,一个个视频刷下去,总会被她质朴且充满诗意的语言感动。
二姐在网络上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真正让她“火起来”的是一个朗读《这是雪吗》的小视频。那天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清晨,二姐发现下雪了,内心一阵狂喜,家乡好久都不曾下雪了,一下雪,麦子就有救了!于是二姐就在被窝里写下了“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然后趁雪还未融化之前,赶紧把这条小视频拍了发出去。就是这条小视频,让二姐收获了20多万的粉丝。
笔耕和农耕两不误,好一个“田埂诗人”二姐。我从内心深深佩服那些在繁忙和琐碎的柴米油盐中,还能品出风花雪月的可爱的人们。
清晨,看着还在熟睡中的儿子,挣扎地从被窝出来,为了清醒清醒脑袋,推开阳台的窗。初春的风带着珠三角地区独特的“黏糊”气息迎面扑来,低头看去,小区里那几棵黄风铃树正开得灿烂,鹅黄的花朵犹如晨曦般的温暖,摇曳的枝头给路过的小鸟诉说着春天的秘密。还有小区外路边的红木棉,今年的木棉花开得早,火焰般的花朵、苍劲的枝干,直挺挺地站在一旁。更远处还有粉的异木棉、紫的紫薇树、橙的长寿花,点缀在红绿灯旁的路基花坛。透过一扇小窗,就能看到满眼欢欣的春意,更何况大好河山呢!难怪多少文人墨客,喜欢赏春、赏花。
看罢窗外美景,脑袋清醒了,赶紧把儿子叫醒,我这“人工闹铃”嘴里念叨着刚上一年级的他新学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终于不情不愿地完成了今天第一个“必做清单”——早起。虽然暂时没有远方,还好有诗。正因为如此,每一天都有新的韵律在耳畔响起。
走出家门,小区保洁阿姨扫着“昨夜凋碧”的叶子,沙沙作响,晨露未干的叶子在晨曦温暖的光中搅拌,为早起的人们献上芬芳的奶酪。街头巷尾,路边小摊的叫卖,远处洒水车的音乐,交警叔叔的哨子急促地提醒行人,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日复一日的日子里藏着最美的诗,诉说着生活的故事。
当然,生活也并非总是遂人愿,每天都如诗如画,月下花前的。更多时候,苦与甜交织相伴,困厄也常常是人生的一部分,带着些许酸楚,却也蕴藏着成长的力量。
那一年,而立之年,命运让我一点一点体会到了生而为人的复杂。在此之前,我只是一位无忧无虑的90后,从小享受着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沐浴着和谐社会的阳光雨露,家中独女、小康家庭、毕业就业、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一切的标签都是顺风顺水、心想事成。这一年,父亲离世,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原来人生中还有一种感受叫做死别。随后是丈夫的离开,命运的敌意仿佛故意只压在我肩头。但是,还好有诗。苏轼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去看来时的风风雨雨,所有的一切皆非无缘无故。是的啊,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经过了前面“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一切潇洒快意,为什么最后还要回首?因为人生漫漫,风雨兼程,难就难在回首。谁愿意再回头呢?但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下雨又怎样,晴天又怎样?风里来雨里去,斗转星移,天地明暗交换,我仍然是我。命运给我的一切,苏轼教我全都要接住。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
所以,把生活过成诗吧。让每一天的清晨,翻篇另起一页序章;让每一个路口,都散发着未知的诗意;让每一次呼吸,都同频出美丽的诗句,点缀着生命的画卷。生活中的点滴,原来是如此珍贵,仿佛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一首无声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