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4年11月12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复信巴西友好人士
    • 习近平向“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致贺信
    • 总投资 50亿元引领有色金属产业迭代
    • 加强战略研究加快资源盘活
    • 打造最岭南“目的地婚礼”
    •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 我国将加大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力度
    • 桂城“爆改”垃圾站场喜提国奖

    第A02版:要闻

    • 这场“宋韵”婚礼甜度爆表
    • 佛企携手西安企业抢滩低空经济赛道
    • 推介民俗风情助从江“走出去”

    第A03版:经济

    • 不说再见!叠滘龙船文化产业擦出新火花
    • 小朋友学做小记者小主播
    • 安仕华南精密钢制造基地落户九江
    • 中国花卉协会点赞里水农业发展成果
    • 南海首家全资企业服务公司挂牌成立

    第A04版:镇街

    • 垃圾站场?错,这更是个公园!
    • 秋色巡游乐翻天村民游客沾喜气
    • 统筹提升佛北战新产业园南海片区土地供给能效
    • 五大板块赋能北沙高质量发展
    • 老人街上心跳骤停医护人员紧急施救

    第A05版:镇街

    • 夜市“青”松嗨揾工不耽误
    • 党建引领融进去社区文化活起来
    • 礼物造成他人损害送礼人要担责吗?
    • 网络主播隐匿收入少缴税构成偷税行为
    • p55

    第A06版:教育

    • 海内外校友鸿雁传书贺校庆
    • 纸鸢飞舞快乐启航
    • 民乐小学美育成果获特等奖
    • 以球会友家校协作

    第A07版:视野

    • 设七大主题展区“高精尖”展品亮相

    第A08版:天下

    • “双11”16年了今年有何不同
  • 数字报首页

A08:天下

“双11”16年了今年有何不同

2024年11月12日

“双11”16年了。这一见证电商行业飞速发展的“购物节”,已成为影响力极广的消费盛事。作为观察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窗口,今年的“双11”

有哪些新亮点?

1

周期长、力度大、势头劲

今年的“双11”,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10月8日,抖音、拼多多便启动了大促预热;10月14日,天猫和京东同时开启“双11”活动。这意味着,今年“双11”时间跨度持续约一个月,刷新了自“双11”概念诞生以来的购物周期。

超长预售期,使得商家备货发货、优化库存的时间更充裕。济南中通仓储服务有限公司临沂分拨中心网络管理负责人孙德成说:“消费高峰在10月22日、11月1日、11月11日等节点多次出现,大大减轻了瞬时流量的压力。”

不少平台推出多项扶持政策,在优惠力度上也持续加码,“砸”出真金白银。

“双11”期间,抖音电商有针对性地推出“四个降低”“两个优化”等多项扶持政策,帮助商家提质增效。对于新商家和中小商家,平台也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抖音电商负责人说,本次新商免佣是历年扶持政策中力度最大的一次。

政府补贴首次“入场”也成为今年“双11”一大亮点,“以旧换新”热度高涨。“平台优惠加上政府补贴,补上加补后,家电、家装的一些商品优惠在六折左右,确实很‘香’。”购买了多款家电产品的贾女士说。

苏宁易购升级“国补、厂补、苏宁补”三重补贴,优惠不止五折,推出200款家电一口价;“双11”全面开启以来,“以旧换新”订单同比增长超110%。“双11”期间,全国超过90%的县域农村地区均有消费者通过京东进行“以旧换新”。

线上线下消费势头强劲,消费热情持续升温。

记者在北京、济南、沈阳等多个城市看到,实体商超、餐饮店铺等,也积极加入“双11”促销队伍。在济南一家自助火锅店,69.9元一位的单人套餐近期已销售7000余份。店铺负责人张刚说,线上享受优惠、线下享受服务已成为消费常态,间接促进了业绩增长。

相关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2024年“双11”全网累计销售额达8450亿元。

“参与平台范围不断扩大、物流等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家对消费者的洞察更精准,国内市场依然存在消费潜力。”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李鸣涛说。

2

缘何保持活力?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双11”表现不俗的背后,是多重政策利好、平台着眼服务、商家深耕市场等因素的结果。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先期出台是重要利好。”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说,不少品牌抓住“双11”促销时机,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数据显示,天猫开启“双11”预售活动首小时,大家电整体成交较去年预售同期上涨765%。

今年“双11”,平台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战更多转向服务升级。

电商平台开始意识到“做减法”的重要性,不再以价格战为噱头。今年,微信支付全面接入淘宝、天猫,存在多年的支付“壁垒”首次被打破;菜鸟等快递公司与多个平台达成合作。

“平台做减法,并不意味着销量会下降。相反,消费者获得更多实惠和更优体验,会助推消费市场‘升温’。”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丁瑛说。

商家也更多回归注重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本质。

“喜欢什么样都可以告诉我,我会帮你把这块玉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样子……”“双11”前,记者走进辽宁岫岩一家个性化定制玉器工作室时,“00后”负责人唐校正在直播。他说:“年轻人更懂年轻人,‘DIY+电商’的路子,让岫岩玉走出大山,被更多人爱上。”

“消费者的选择渠道更多了。对商家来说,产品品质如何、能否带来实惠,是决定销量的关键。”山东优可熊母婴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大龙说,通过完善产品供给,今年“双11”期间,公司产品销量较平常增长了3倍。

3

推动电商行业转型升级

“双11”不仅是观察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观察消费趋势变化的重要节点。

业内人士认为,支付、物流方面的互联互通等举措,意味着服务将更加回归消费者本位,让消费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随着“双11”购物节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购物体验、退换货等售后服务有更高期待,这也意味着电商平台的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提升。

推进诚信建设也有助于释放更多消费潜力。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平台应通过建立良性的消费信任、兼顾消费者和商家的公平规则,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商家自身也要重视品牌建设,平衡短期利润和长期收益。

利用技术赋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电商发展、提升消费体验。

借助AI助手、AI数字人直播等技术,平台可有效增加内容供给、提升竞争力。“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商场景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对全行业的赋能也将进一步增强。”李鸣涛说,在尊重消费者隐私的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等手段,优化购买咨询、商品选购、售后维权等消费全链路。

此外,更多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今年“双11”,县域市场消费火热,带动不少商家整体销量上升;兴趣消费和情绪满足类产品也表现不俗。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丰富消费场景、深挖文化内涵、聚焦情绪价值,电商平台不断打造市场新增量,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回稳向好。

在李鸣涛看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中国电商行业的新形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如直播电商、融合线上线下优势的即时零售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海外市场将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2024“双11”的

新变化

1

壁垒打破电商平台互联互通

互联网巨头“互联互通”无疑是今年“双11”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两大巨头,长期以来,淘宝和微信的支付系统一直未能完全打通。这种局面在今年“双11”被打破。

不仅是微信与淘宝,阿里和京东也互相开放,淘宝天猫接入京东物流,京东也接入菜鸟速递和菜鸟驿站,并接入支付宝支付。

今年的“双11”,成为史上最开放的“双11”。随着平台间壁垒的打破,电商市场的竞争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竞争将更加聚焦于产品质量、价格优势及服务体验等商业本质要素。

2

政策加持以旧换新带来高人气

国家推出的大规模家电以旧换新补贴首次参与“双11”活动,政府补贴与平台优惠可叠加使用,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活力。

例如,天猫携手众多品牌,联合投入60亿元,通过发放品类券、品牌官方让利等方式,响应以旧换新增量政策;拼多多启动了“超级加倍补”活动,重点补贴手机、数码、家电等类目单品;京东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全国超过90%的县域农村地区均有消费者通过京东进行以旧换新;苏宁易购推出“万店齐补,不止5折”活动,在承接政府以旧换新补贴的基础上,联合众多家电品牌加大资源投入,整体优惠力度低至5折。

3

注重品质各大平台不再死卷低价

今年“双11”,“全网低价”表面上看已不再是各家竞争核心,平台牵头开始“反内卷”,不再强制搞低价。

过去几年,国内电商行业经历了高强度内卷竞争,各平台铆足力气比拼“全网最低价”,也将电商环境推至了悬崖边上,形成了恶性内卷。今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摒弃一味卷低价后,电商平台们开始回归电商本质,注重起长期价值,逐渐弱化低价策略,更加重视消费体验。

4

AI助力电商平台更懂消费者

在“双11”的各大电商平台上,人工智能的作用显而易见。从个性化推荐系统到动态定价策略,AI正在帮助商家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例如,某领先的电商平台使用了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分析用户历史购买数据、浏览习惯等信息,实时生成个性化的商品推荐。

AI技术还被应用于库存管理和供应链优化。在“双11”期间,电商平台的订单量激增,如何高效管理库存成为了商家的核心挑战。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电商能够实时预测不同商品的需求,并相应调整库存,避免因缺货而导致的销售损失。

(综合新华社、光明网、金羊网、海峡报道)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为彬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