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上新 68公里专用道市民乐享“健步悦骑”
南海持续建设提升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助力城市道路“精提升”

■南海交通党员义工骑行队成员在记录路面存在的问题。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勇斌摄

■樵金路路段增设了骑行路线标志、路口引导标识。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启邦摄
对于生活工作在南海区桂城街道海三路的市民赖伟航来说,最近上下班“CityRide”的路,变得越来越好走了。“现在上下班可以走电动自行车专用道,不仅骑车安全了,路面也变得更平整,就算在雨天,也不用担心溅起一身泥了。”
赖伟航所说的海三路指文华北路至南一路路段。得益于南海区交通运输局统筹各镇街推进的100公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提升工作,这一路段最近不仅“上新”了绿色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和崭新的公交车站候车亭,人行通道也变得更加平整。
100公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提升工作,是今年南海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上半年,南海围绕“增供给、提品质”两方面发力,不仅已在全区各镇街累计建设提升68公里专用道,区交通部门还成立了党员义工骑行队,试点以实地骑行对部分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通道进行巡检,助力城市道路“精提升”,让市民乐享“健步悦骑”。
专用道“上新”市民出行更舒心
桂城街道骏城花园对出路段,西临文华北路,东接南一路,周边不仅靠近商业体、小区、学校,路边两侧还有148间商铺。因此,这仅700米的海三路路段,成了不少居民上班、上学路上的“必经之地”。
“以前路不平,要是遇上下雨天,人行道不仅坑洼、地滑,松动的地砖也容易溅起水花。”提起这段路的过往,在此经营一家五金商铺的杨俊明也感觉糟心,“要是遇上早晚高峰,电动自行车还会跟机动车抢道,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海三路曾经的“痛”,是南海存在的“城市病”。今年,南海区将“100公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提升工作”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计划建设100公里专用道,让市民绿色出行更舒适安全。
海三路(文华北路—南一路)段就是纳入建设提升的路段之一。如今,改造后的路段已将部分人行通道改造建设为双向长约1.4公里、宽1.5米的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专用道,路段内还增设了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人行通道等标线,让人车抢道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大沥镇,石门中学对出路段——北环路通过“微改造”后,建设起980米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沿途增设有长334米、高度1.1米的护栏,还设立了20个清晰的指示牌,为骑行者腾出了空间。
这也让石门中学师生上下学的交通秩序有了新变化。“相比以前,现在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有属于自己的道。”石门中学2024届年级主任、总务处副主任胡庆生坦言,目前学校共有约3800名师生,在道路改造之前,由于道路较窄,车道较少,加之家长接送学生的时间较为集中,容易造成堵塞。“但现在不仅有了清晰的指引、更宽敞的车道,校方也联合家长志愿者在上下学高峰期维护秩序,学校附近的交通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一路一策”城市慢行治理精细化
畅通的人行道与非机动道,是一座城市人文关怀的直观体现。对于南海而言,打造安全、舒适、有品质的绿色出行环境,是提高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之一。
今年以来,南海区交通运输局以解决市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聚焦解决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存在的不安全、不连续、不便捷、不舒适等问题。同时,南海因地制宜,制定了“一路一策”整改提升计划,进一步打通城市慢行系统的“毛细血管”。
得益于这样的治理思路,在西樵镇,起于崇民西路交通灯路口,止于下安桥底的樵金路路段两侧也“上新”了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经过改造,如今的樵金路路段两侧已建设双向总长约2.6公里的专用道。专用道沿线不仅增设了总长为1259米的隔离护栏,还在地面、路旁增设了骑行路线标志、路口引导标识67个,统一引导骑行。
“这条道路不仅是贯穿我们社区的主干道,也是西樵镇新城区的主干道。加之周边靠近学校、工业园区、小区楼盘及医院,因此车流量非常大。有了专用道后,出行的安全系数更高了,社区的交通秩序也更好了。”西樵镇崇南社区委员梁建华说。
更多的道路实现“精细化”。在西樵镇百西环村路,这条进村公路双向两侧,也划分出机动车道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不仅如此,交通部门还结合道路沿途经过的村庄、市场入口等情况,增设护栏、地面标识和标识指引牌,周边居民的出行体验有了显著改善。
“志愿红
”变“马路医生
”绿色出行更有品质保障
如何才能让绿色出行成为“品质出行”?南海的答案是,形成滚动排查治理模式,做到“细排查、快改善”,以此提升现有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通行能力,持续营造良好的品质出行环境。
南海所采取的举措,在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华南事业部相关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赵磊看来,充分体现了政府为市民建设满意交通的努力。他建议,南海在下一步增设专用道工作中,可以通过精细化的挖掘和权衡路权压力来谋划。可利用有限的空间增加非机动车道,也要综合考虑部分路段的机动车交通拥堵压力和非机动车通行条件,做好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再做好取舍。
目前,南海区交通运输局已成立交通党员义工骑行队,通过动员交通系统党员和义工,以实地骑行的方式,对桂城街道前期建成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开展专项排查。南海试图让交通“红马甲”成为“马路医生”,在工余时间走上街头,以亲身体验的方式为城市交通“毛细血管”进行“问诊”,以此助力城市道路“精提升”,让绿色出行更有品质。
南海区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区公路事务中心主任梁海波介绍,目前南海区正重点针对慢行出行系统中出现的缘石坡道与车行道路面存在1到3厘米“小高差”,或是5到10厘米“大高差”等安全问题进行细致排查。
“我们目前以桂城街道为试点,希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发现道路中存在高差及标志标识有损坏等地方,及时联动有关部门进行修复。”梁海波表示,下一步,南海区将总结归纳试点经验,向其他镇街推广、普及,持续创造更便捷、舒适、安全、有品质的绿色出行环境。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晴雯实习生廖婧语通讯员冯常芳周焯辉梁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