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农村集体经济“焕新”了
去年以来共有11个村(社区)成立村公司,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北区村是南海最后一个纯渔民的村落。
在桂城街道凤鸣社区北区村,农村职业经理人符耀强望向窗外,眼前是一片低矮、破旧的厂房,可他的眼里却有光。近期,他牵线一家文旅公司前来考察,对方对北区村的渔文化很感兴趣,“我们计划将渔市场改造成有渔文化特色的网红打卡点,将这些空置厂房改造为文创集市空间。”
北区村是南海首批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公司的村居之一,也是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村。去年以来,南海共有11个村(社区)成立村公司,累计选派31位职业经理人,这是南海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
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突破“焕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这让符耀强和其他农村职业经理人深感振奋,“更有闯市场的底气和勇气,为南海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
小村庄闯进“大市场”
“如何激活现有资源,带动村集体增收?”这是2007年,原北区村委会成员日思夜想的课题。
北区村是南海最后一个纯渔民的村落,长期无产业,被列入南海区相对薄弱村(社区)行列。直到一次义务的河道清洁工作,让北区村找到解题思路:渔民熟水性,干这行最适合。2007年起,在桂城街道的帮扶下,北区经联社承接河道保洁工作,30多名渔民实现转产转业。
近年,北区经联社承接的标的额接近400万元临界值,无法承接金额更大的业务。统一承租7个厂房的房地产公司撤出,厂房沦为临时停车场,村集体三分之一的收入被“砍断”。
班子成员很快转变思维:发展不能只靠政府“投喂”,一味接受“庇护”难以成长,农村集体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融入市场。
恰逢其时,南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公司。2023年,佛山市南海区凤鸣北区公共服务运营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年6月,公司承接项目总额超1300万元,服务范围扩张至桂城街道一环以东的大部分内河涌,保洁队伍壮大至130多人。
村公司迈过“从0到1”的阶段,“如何经营、谁来经营”却成了绕不开的问题。在北区经联社社委卢碧云看来,乡村经营,必须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区级层面提早谋划,启动农村职业经理人选派工作。来自南海区城建投公司的符耀强作为首批选派者下沉北区村,用了两个月深入调研,整理出一份5000多字的综合发展计划书。
计划书直击公司运作瓶颈。“一方面通过员工培训、制定工作准则来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完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层架构,引育一批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符耀强说。
一部分“好苗子”已被选拔出来。40岁的谭伟松当过货车司机,进入公司后负责垃圾车清运,兼管片区人员的日常考勤、工作质量,“现在月薪4500元,有晋升渠道,干事越来越有奔头。”
“除了河道保洁,北区村还能做什么?”符耀强在计划书中给出思考:延伸资源长板,开拓新工业区、商业体物业管理业务;从场景突破,盘活沉睡物业,打造渔文化文旅示范点,优化整村产业结构。
涌入乡村热土的农村职业经理人为乡村经营、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气象,但在采访中,符耀强一针见血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时一些痛点凸显,比如村属公司的经营权限下放不足,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在农村“水土不服”等。他期盼能有更多瞄准痛点的政策出台,为村办企业的发展路径找到最优解。
“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凤鸣社区“人少钱少地少”,却能通过成立村集体公司化企业,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这在南海并非个例,丹灶荷村、西樵上金瓯、狮山招大等都是如此。
改革步入攻坚期、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越往后,越需要高位起跳的行稳致远。
于南海而言,222个涉农村(社区),2271个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是南海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与时偕行“深化”改革,要直面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但更需要从“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今年上半年,南海印发《关于推进南海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通过十大举措,加快建立全区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盘活土地,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近年,南海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持续增值。里水逢涌村腾退项目运用“三券合一”(地券+房券+绿券),所兑换的产业保障房能为村居保障持续性收入,租金收入增长超7倍。
路径更新,摆脱“租赁经济”依赖。经济下行,“租赁经济”抗风险能力持续减弱,“动刀子”要“进”也要“稳”。里水北沙通过公司化运营,推动文旅资源市场化,打响“红色北沙”旅游品牌,还吸引了年轻人回乡创业;丹灶东联试水“分润模式”,除了租金收入,还可从项目经营中分成30%的收益,约定收益兜底,让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
创新模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2023年,南海创新“五合一”投资模式,率先推出“共富一号”资管产品,撬动1000多万元农村集体资金进行托管投资。此前,南海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全面实行了集体资产区级网上交易。
统筹兼顾,以“小”搏“大”。去年,南海全区集体经济组织总体实现“分六留四”。狮山朗沙、里水鹤峰等社区,则通过推广股份分红积分制,以“小积分”撬动社会“大治理”。
市场思维,“亿+1”共富。南海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区年度集体经济收入超1亿元的村(居)达到70个,通过亿元村+上市企业、亿元村+金融机构、亿元村+职业经理人,南海农村发展底气更足。
去年12月,“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发布,《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改革唤醒沉睡资本增值保值》榜上有名。而今迈步从头越,南海如何继续用好关键一招,值得期待。
策划/柳刚统筹/刘海波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梁慧恩程虹实习生张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