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处处有戏 处处是舞台
各地发力打造演艺新空间,推动文商旅融合,打开产业新赛道
各地发力打造演艺新空间,推动文商旅融合,打开产业新赛道
到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戏楼喝下午茶,再看一场昆曲;或是约上闺蜜,到繁华的商业中心逛个街,晚上一起听个烛光音乐会……这个“十一”假期,文化消费丰富多彩,隐藏在城市街头巷尾的演艺新空间红火热闹,俨然成为假日消费的潮流打卡地。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超过10万场,观众人数超过800万人次。近年来,各地纷纷发力打造演艺新空间,将文化与商业、娱乐、旅游融合,这些城市的经验同样值得南海借鉴。
珠海 传统空间载体活力焕新
在很多文化从业者看来,演艺新空间的“新”,不仅是新兴文化的发展,也是传统空间载体的活力焕新。在珠海,越来越多的文化工作者通过挖掘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源赋能演艺,让演艺新空间在新奇的同时,还兼有厚重的文化韵味。
走进北山村的龙溪杨公祠,沉浸式音乐剧《畴昔·龙溪杨公祠2067》在这里上演。绚丽的灯光、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古朴的舞台……演出集合了爵士乐、话剧、弗拉明戈等元素,从月下庭院演到祠堂内部,让观众在自然剧场中一路感受新潮艺术的魅力。
与传统舞台不同,龙溪杨公祠内部被全方位地打造成了一个观演平台。吧台位、卡座位等一应俱全,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观演视角和观剧体验。
“不只是音乐剧,我们还在这里尝试过举办摇摆舞嘉年华、电影烛光音乐会等活动,将爵士乐的表演形式丰富化,让更多的人同我们一起沉浸进来。”聂鑫是金爵士艺术中心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日常演出活动的策划者,未来他还会挖掘本土文化与爵士乐的更多可能性,让“爵士乐”飞出古祠堂,拥抱更多本土文化载体。
同在北山大院的三时茶馆,也是城市更新的探路者,已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特色“网红店”。茶馆负责人梁晓博介绍,茶馆由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屋改造而成,装修走复古国风路线。茶馆每逢周末都有相声、评书、吉他弹唱等文艺演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2022年10月,珠海市文化馆与北山三时茶馆共建“粤文坊”,将结合茶馆的经营业务和资源特色,因地制宜,为市民提供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特色产业等个性化文化艺术服务,内容涉及名家讲座、民俗演绎、古琴斫琴及演奏、脱口秀公益专场等。
“演艺新空间的受众比传统剧场更大,不仅演出发生的频次多,表演形式也可以更多样。”珠海市委宣传部文化事业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珠海将以小剧场建设为突破点,着力打造珠海特色演艺空间,促进文旅消费和高质量发展。
苏州 常态化、全天候和多形态演出
2022年12月17日,15岁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全新升级为“苏艺演艺文化集聚区”,同日正式开业。
“以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为核心,在现有大剧院、大道喜剧院、金鸡湖音乐厅、映剧场4个剧场外,全新打造包括笑果工厂、极空间、国风剧场、魔术剧场、悬疑剧场、全球儿童剧艺术中心在内的8个剧场,构建‘12+N’的演艺新空间,人人皆可参与的‘戏剧部落’。”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张亮介绍。
每到周末,从事教师工作的李晓晓都会来这里“遛娃”。她把孩子送到中心三楼的培训基地学习小提琴后,自己和爱人就去二楼的金鸡湖美术馆观展。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内,坐落着金鸡湖音乐厅、苏州工业园区文化馆、金鸡湖美术馆、苏艺影院等多个文化场所,拥有约4000平方米的临湖广场。在这样独特的板块位置,中心管理层诞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当演艺与旅游进行深度绑定,将产生怎样的火花?
金鸡湖、桃花岛、湖滨广场、庭院花园、苏艺影城、金鸡湖美术馆等公共空间赋予“N”无限延展性。周末进行一场“亲子游”,在小剧场演艺集群看完儿童剧演出,再从月光码头上船,开往桃花岛,欣赏沿途金鸡湖的碧波荡漾。夜色入幕,回到岸上,在集聚区享用各国风味美食,穿行在庭院市集中,欣赏《姑苏繁华图》光影秀、幻境花园“游园惊梦”,将让游客在文旅互动中领略江南文化。
演出的常态化、全天候和多形态,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基础。过去,针对戏剧、舞剧、脱口秀等演出形式,通常采用巡演制合作。“但是演出结束,院团离开,因演出阵容前来的游客很难留下。”张亮感慨。如今,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要做的就是培养驻场演出剧团,让剧团“留下来”,让市民、游客无论何时来都能“有剧看、有地玩”,不再是“凑时间”“赶场子”看剧。
北京 跨场景重塑观看体验
边看边笑、边笑边跳、边跳边玩,在演艺新空间里,观众不再是看客,也是演出的参与者。
在2023服贸会上,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呈现沉浸式演出作品《猫神在故宫》,开心麻花则通过“沉浸式演艺会客厅”带来《偷心晚宴》《跳舞俱乐部》等作品的演出,将沉浸式的演出场景和剧目复制到展会当中。
“演艺新空间里的舞台往往都是和观众席平行的,有时候舞台还会布置在观众席中间,演员的微表情、额头上的汗水都清晰可见。除了能与演员互动,演员也会结合剧情引导观众合作,所以往往不只是一个看演出的场所,也具备社交属性。”观众陈然如是说。
《跳舞俱乐部》中李娜的饰演者青年演员刘艺诺谈到,演艺新空间里的演出,让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更近了,观众其实也是剧情中重要的角色。这种互动性的特点,能够让每一场演出都具备新鲜感,但也对演技和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经营中心策略经理赵婧懿表示,演艺新空间通过场景和剧目形式的创新,其实是打破了与观众之间“第四面镜子”的界限,希望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索,让这一空间容纳更多文化内容,并实现传统文化在演艺领域内的创造性转化。
北京市文旅局官网显示,今年5月,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启动2023年演艺空间培育项目征集,聚焦培育多元演艺空间,鼓励传统剧场、主题公园、园区街区、文化文物单位、商业综合体等活化空间利用、丰富演出样态,发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演艺项目,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性驻场演出或体验场景。
短 评
真正能够留住观众的一定是打动人心的作品
演艺新空间受到欢迎,在于顺应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当前,演出消费呈现年轻化趋势,“95后”“00后”逐渐成为线下演出消费的主力军。“Z世代”们更加追求个性、新奇的体验。在演艺新空间里,观众不必“正襟危坐”,台上台下未必泾渭分明,你可以看到从身边走过的演员脸上的汗珠,与演员互动,也可以沉浸于剧情中,自己成为演出的参与者……这些极致而独特的体验对了年轻人的胃口。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演艺新空间延展了演艺业态、丰富了演艺价值,体量小、可复制,是一条前途光明的新赛道。
2019年,上海率先制定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现已有超过100家演艺新空间;北京正在加快“演艺之都”建设,对演艺新空间的培育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演艺新空间之于城市,是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文旅融合的新引擎,也是城市更新、盘活空间资源的新抓手。
近几年,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增速很快,但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得再加把劲。打造演艺新空间,需要解决好场地问题,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城市微更新、微设计、微治理,在保障观众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更多合规演出场所。为演艺行业的发展创造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需要多部门共同协商一起探索。
当然,空间只是一个物理形态,真正能够留住观众的,一定是打动人心的作品。演艺新空间从创作、演出、制作到消费,需要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完善内容生产机制和孵化机制是当务之急。因地制宜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产品,拓展更丰富的艺术可能性和消费业态,让观众享受到物有所值的文化体验,演艺新空间才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演艺新空间三大特点
01
打破传统剧场物理空间的限制
它可以由古戏楼、会馆、老厂房改造而来,也可以出现在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文创园区、商务楼宇中。
02
打破“你演我看”的传统观演关系
更加强调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观众也有机会成为戏中角色。
03
打破演出与其他业态的壁垒
与其说它是演出空间,不如说它是集商业、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你可以在这里吃、喝、看、听、学习、交流,感受层次丰富的文化体验。
(综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日报、北京商报)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