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首届慈善乡贤、香港南海官窑同乡会创会会长刘侣:
淋过雨 所以更懂得为他人撑伞

■刘侣捐资助凤山古庙重建。
“我愿意继续为家乡做善事,能做多少是多少,这是我对自己的期望。”这是香港南海官窑同乡会创会会长刘侣对慈善事业、对家乡发自肺腑的“表白”。
刘侣少年离家,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只身勇闯香港,凭借自己的努力闯出一份事业。虽然远离家乡,但他心头始终萦绕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与赤诚。多年来,他通过慈善事业造福乡梓,在今年举办的狮山新乡贤发布活动中,刘侣成为狮山首届慈善乡贤之一。
从贫穷汲汲求衣食,到苦尽甘来报乡梓,这中间,到底有着怎样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
15岁离家淘金
15岁,正值青春年少、热心向学的时候,但祖籍狮山镇象岭村的刘侣却由于家境贫穷,不得不外出谋生。20世纪50年代,他孤身赴港,为人生拼搏。
15岁的他身无长处,只能从学徒做起。他先后尝试过餐饮、娱乐圈、电镀、五金机械及钟表配件制造行业,行业跨度非常大,几乎每次都是从头做起。“这个过程,泪水、汗水沾衣,历经艰辛,难以一言以蔽之。”刘侣说,但也正是凭借自身的孤勇、勤奋,成就了现在的一番事业。
心系家乡助力文化振兴
功成名就之时,刘侣心头始终萦绕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与赤诚。早年,刘侣就参与南海西樵山观音大佛兴建,热心捐资并成为其中发起人之一,也是广东社团慈善基金创办人之一。2004年,他与众乡亲创立香港南海官窑同乡会,一直视同乡会为家。创会以来,他以个人名义捐赠数百万元港币,其中在重建官窑同仁善堂、助凤山古庙重建中个人捐资35万元港币。
“心系家乡,还是要从感恩缘起,我经历几十年人生,深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外多年的刘侣认为,狮山官窑同仁善堂、凤山古庙不单单是令人瞩目的古色建筑,更可以深层次折射出狮山家乡文化,是家乡“根”的文化代表之一,重建它们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家乡,让在外的游子多一个寻“根”之处。
热心捐资助学
少年外出谋生错过教育机会,以及几十年艰辛的创业经历,让刘侣深感教育重要性,其在慈善事业中尤其热衷于捐资助学。“结合过去几十年的职业及生活体验,我十分认同教育对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在刘侣心中,支持教育成了他热切的心愿。
创立香港南海官窑同乡会后,刘侣不仅推动“心系家乡、情牵故里”成为协会优良传统,更借助协会力量,发动乡亲及善长仁翁捐资助学。这一行动坚持了十多年,多年来累计受助学生超100人,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燃眉之急得到了解决,顺利完成学业。
今年8月15日,香港南海官窑同乡会助学座谈活动举行,一班乡亲回到了狮山官窑,向10名学生发放助学金,并分享人生感悟,为学生们克服目前困难鼓劲,祝福同学们前程似锦。
“我虽然不能记住所有受助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位同学奋进向上的激情深深印在我们心中。”刘侣希望通过助学活动栽培下一粒粒善良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彭燕燕通讯员狮宣潘仕海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