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5月24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
    • 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 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 氢爱的南海走向新世界
    • 10部门部署开展“六一”庆祝活动
    • 勇攀地球之巅再次见证历史

    第A02版:经济

    • “氢”风劲吹 南海“高飞”

    第A03版:要闻

    • 宠物不能带上地铁 手机禁止外放声音
    • 150名干部赴4省8市学习调研
    • 南海元素“霸屏”展现文化底蕴
    • 南海启动学前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
    • 擅自拆除消防设施最高罚款5万元

    第A04版:要闻

    • 城市狮山如何打造“诗和远方”?

    第A05版:要闻

    • 为生命教育增添体验 让人生感悟更加深刻

    第A06版:健康

    • 35分钟!为心梗患者打通“生命线”
    • 牙掉了别放弃治疗!
    • p24

    第A07版:视野

    • 勇攀地球之巅 再次见证历史

    第A08版:天下

    •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
    • “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 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揭晓
    • 南方地区加强巡查确保安全度汛
    • p2
  • 数字报首页

A05:要闻

南海传统文化和生命教育交流分享沙龙在魁星阁上举行

为生命教育增添体验 让人生感悟更加深刻

2023年05月24日

    ■南海传统文化和生命教育交流分享沙龙现场。

    石门实验学校心理老师刘镇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政系副主任余慧珍

    广东省殡葬协会会长王辉

    佛山资深媒体人、《一周波报》主理人刘海波

    中国现代殡葬职业教育创始人王夫子

    扫码看精彩视频

    “生命教育不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生命教育不是讲知识,不是简单的训练技能,要把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把传统文化和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教育的智慧,既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又能深化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

    5月23日,一场以“敬与畏传与承”为主题的南海传统文化和生命教育交流分享沙龙在魁星阁上举行,省内外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媒体大咖坐而论道,智慧和观点在这里碰撞,思想和精神在这里交融,凝聚成建设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共识。

    南海民政局局长陈的透露,即将开建的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未来有望打造成为生命传承、道德涵养、生死教育等方面不可替代的教育基地。

    打造沉浸式生命体验馆沉浸式感悟“生与死”

    “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教学实践,刘镇梦认为生命教育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保护生命,教授学生保护生命的方法;第二层次是发展生命,帮助学生寻找和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层次就是死亡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生与死。

    做好生命教育,为的就是让学生们焕发生命力。在石门实验学校,生命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包括学科课程、主题班会、黑板报等。“例如我们有生命教育周、教育月,这段时间的班会主题就是生命教育。”刘镇梦介绍,老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切口也非常小,从一粒种子的成长、一株小草的磨炼,延伸到人的成长,引起学生们对生命的思考,追寻生命的价值。

    今年清明节前后,刘镇梦向学生们分享了关于生命教育的故事《汤姆的外公去世了》,以及电影《寻梦环游记》。有学生因亲人去世,会引发消极情绪,“这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接纳这种情绪,正确理解死亡。”她也会鼓励家长带着孩子们去踏青,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具体形态。

    “我们不会给孩子们设限,因为生命的意义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刘镇梦和其他老师要做的,就是适当加以引导,指引学生们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追求梦想与美好,“这就是有生命力的体现。”

    但刘镇梦也觉得,如果这些教学方法只停留在口头、文字教育层面,学生们的认识会没那么深刻。“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富有生命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她建议建设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时,可以增加体验项目,或是打造类似“死亡体验馆”的体验馆,沉浸式体验“生与死”,这种教育方式更直接、更有效。

    让生命教育走进社区传递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个空杯子,假设它所承载的容量,就是生命的容量,大家会往里面装什么?”拿到分享的话筒,余慧珍提议玩一个小游戏,让大家按自己的想法依次将家人和亲情等情感、事业、爱好和名利装进“生命的杯子”里。

    她想用这个小游戏带出生命的需求和价值。“佛山迈进万亿GDP俱乐部,探讨生命教育正逢其时、恰到好处。”余慧珍表示,我国古人就很重视生命教育,如《孝经》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黄帝内经》的“人者,天地之镇也”,都强调了生命的珍贵。

    因为生命珍贵,所以需要生命教育课。余慧珍积极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时间,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生命伦理、科技伦理等话题,带着学生们深入研究生命文化及生命教育。

    广州和天津的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生命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内容丰富。让余慧珍感到遗憾的是,在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内容散落于各个课程中,她呼吁,学校应开设专门的通识课,对学生进行生命文化教育。

    “南海有社区幸福院,还可以建设社区生命文化体验馆,与学校联动,让青少年在校外也能得到生命教育的浸润。”余慧珍建议,让生命教育走进社区,采用“主题市集”等创新方式,通过摊位互动、主题画展、身心体验等形式,传递生命的意义。

    对于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余慧珍期待能整体规划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等六大核心板块内容,打造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展示生命全过程。同时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多途径精准宣传,让更多人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做殡葬就是要做文化用情感让社会更和谐

    从业20余年,王辉深刻感受到,殡葬工作者是向死而生的践行者、传播者。“我们一直倡导,殡葬工作者服务的是两个世界。”他解释,对于逝者,要给予足够的尊严和尊重,让他逝有所安;对于生者,要给予温馨服务和安抚,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

    这也是王辉认为作为殡葬从业者,为何要探讨生命价值的底层原因,“做殡葬就是要做文化,只有自己真正读懂生命、重视生命,才能让殡葬服务更上一层楼。”

    该如何进一步推广生命文化教育?站在从业人员角度,王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放大殡仪馆、墓园这种特殊场所的公益属性,将其打造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让人们有一个地方可以感悟生命、凝聚人生经验、升华生死观念。

    讲到动情处,王辉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教育故事。“有一天,我的小孩突然说生命可以重来,并不重要。”这句话敲响了王辉心里的警钟,当他了解到这是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认知,他决定带孩子进行一场特殊的“游戏”——体验生命的最后一站,带孩子去感受“死亡”的氛围,让他从中感受到生的重要性。

    这次以后,王辉意识到只有人们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才会真正地去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不能为建而建、为教育而教育。”王辉建议,基地建设要立足于殡葬本职工作,通过提高殡葬服务人员自身对生命的认知以及职业操守,将生命文化教育融入其日常服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对于内容的选取与展示,王辉认为要更注重于传统文化和人文文化提炼,大胆采用VR、5D体验等展现形式,让大家在基地中真正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借力媒体融合传播生命文化教育“融”什么?

    “生命文化的传播,必然会经历变动、更新,进而形成文化的多样性。我认为传播生命文化教育正当其时,也定能彰显出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刘海波以身边小事为切入,从不同方面阐发、延伸传统文化赋能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直言,当下生命文化教育还存在漠视、忽视、视而不见等问题,大部分人认为生命文化教育涉及面太广、内容太多,所以没有头绪,无法落地,无法派上用场。

    刘海波认为,共享发展理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命文化教育的发展也应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大背景下,落实共享理念。

    时代在变化,潮流在更替。建立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后,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扩大影响面?刘海波从媒体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一种政媒共建的宣传思路,“媒体可以和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共同搭建线上互动平台,铺设AI互动场景,为市民的生命教育提供更适合的土壤,着力营造‘手机可见、社区可感、人人参与’的全社会生命文化教育氛围。”

    他建议,生命教育既要有声有势,又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媒体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传播技术手段,对群众实现生命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渗透力的传播。

    孩子生命质量有多高这个世界就有多好

    “最近,一位学生晒出了10多年前我在他的笔记本上的题词:充满阳光。这其实是我常对学生说的口头禅。”王夫子分享了一个执教生涯中的小细节,“当一个人生活得愉快,哪会追问生命的意义。”

    在王夫子看来,当生命教育被反复提起,恰恰说明社会存在生命教育缺失的短板,“就像身体出现毛病,哪有问题补哪里。我们开展许多生命教育,一定是许多人的生命价值观出现偏差。”

    开展生命教育,青少年是最重要的对象。王夫子分析,进入21世纪,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叛逆心理反而提前了,容易对生命产生消极心理。教条式的生命教育往往适得其反,对青少年科学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作用有限。

    针对这点,他认为,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和接纳特点进行生命教育,在尊重青少年的基础上平等交流互动。

    王夫子特别提到,长期以来,我们过于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这需要我们通过生命教育,健全其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孩子的生命更有‘质量’。”

    面对生命这堂认知教育必修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对于即将建设的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王夫子建议,可围绕志愿服务、情景体验、名人展示来打造。如通过组建殡仪馆志愿服务团队,撬动社会资源力量,将重视人文、关怀生命、公益教育融入殡葬服务实践;设计预立遗嘱、模拟告别等生命体验环节,引发市民对生命的重新审视、规划和感悟;将南海的名人先烈故事通过雕塑或图文方式展示,延伸生命的内涵,用“生命影响生命”。

    部门回应

    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将设六大核心板块

    分享沙龙上,众人频频关心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进度。南海菩提园馆长聂琼现场回应,目前基地正处于策划阶段。

    聂琼介绍,该基地计划利用菩提园即将新扩建的纪念楼二楼进行建设,跳出殡葬行业,系统宣传传统生命教育及其延伸、拓展和升华。基地内分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六大核心板块,展示内容涵盖健康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和阳光教育五个方面。

    “生命教育不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生命教育不是讲知识,不是简单的训练技能,我们要把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聂琼的构想中,基地内容会以音视频、VR体验等方式进行展示。同时,他也希望充分挖掘佛山、南海近代以来的历史名人故事,以当地名人典故教育市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育,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南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落成后,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形成生命文化教育合力,引导广大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或由菩提园走进校园宣传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聂琼相信,这个畅想很快会成为现实。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杨慧戴欢婷梁慧恩郑慧苗通讯员莫明秋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章佳琳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