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数据潜能点亮数字经济“星星之火”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新华社发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实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启动,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全国远程医疗服务超过2670万人次……4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此外,热力表远程计量检定及故障排查、库存平台提醒动态补货、露天矿场无人驾驶汽车保持安全作业……这些不断涌现的工业互联网标识创新应用,也正成为点亮数字经济的“星星之火”。
■技术架桥
工业数据用起来
“我们每天处理PC产品订单超过8000笔,80%订单采购量小于5台,通过大数据和数学模型实现智能排产,平均0.5秒就可以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日产整机最高可以达到20万台。”联宝科技CEO丁晓辉说。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手段与传统工业模式加速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度重构全球产业模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琦介绍,工业互联网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路径,沟通起跨行业、跨地域的离散制造流程。一件商品需要经过原料采集、工厂加工、产品供应等环节,最终流向市场。这一过程中,海量生产数据蕴含着巨大价值。而工业互联网标识能够解决工业互联网复杂场景和物品连接问题,继而实现“一批次一码”向“一物一码”的转变。
据了解,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已全面建成。“这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路已铺好,不同的车可以上路了。”高琦表示,2023年是第二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核心目标是完成整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接下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要向下 服务于大行业场景。
■加快应用
赋能效果持续显现
如今,工业互联网正融入千行百业,不断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
在能源行业,基于主动标识载体技术,热力企业可实时连接海量仪表与自动化设备,远程调节供热系统,让工人从“来回跑”变成“动动手”就能解决问题,同时提高能效,降低碳排量。
在汽车行业,一个在线互动共创平台,能够连接汽车及其零配件的全产业链数据,满足汽车消费者选车阶段对车辆颜色设计、软硬件配置、能源类型、座椅布局等做出定制化选择。
高琦介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向上连接国际根节点,向下连接行业二级节点和企业节点。二级节点是标识解析体系中直接服务企业的核心环节,有鲜明行业特色。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光纤光缆大国,“棒-纤-缆”纵向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光缆行业进入全产业链竞争时代。中天科技建设了二级节点,以自身企业为应用试点,解决了在“棒-纤-缆”协同制造时数据不流通的问题。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产业数字化的“最后一公里”。“有能力的大企业通过自建二级节点接入国家顶级节点,没有自建能力的企业可以接入行业组织等公共机构建设的二级节点,获得公共服务资源。”高琦说,对处于转型初期的中小企业而言,“单兵作战”会面临数字化改造成本高、客户拓展能力有限等难题、痛点。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为中小企业护好“钱袋子”,扩大“朋友圈”,促成“新买卖”。
■创新驱动数字经济迎新机遇
谈及如何下好工业数字化未来转型发展这盘“大棋”,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先进制造企业事务负责人吴桐表示,不少行业头部企业已基本完成数据采集、清洗等基础工作,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在于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从而使数据具有变现能力,创造新价值。
“要解决数据安全和数据要素归属权问题。”高琦介绍,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特性,让数据通过区块链进行确权存证和加密,就可以解决流通环节的信任问题。同时,通过搭建公共平台等区块链应用,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流通。
丁晓辉表示,联宝科技将进一步开发应用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手段,加速数据驱动和决策智能化,从而为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产品创新提供充足动能。
中国信通院牵头建设的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能够提供跨链互通能力,实现工业互联网标识和区块链两个方面的技术自主创新、应用模式创新。“我们正在建设的数据智能服务中心,向上服务于地区产业集群建设,助力园区实现政务数据管理和园区治理,为园区招商引资提供精准的分析决策,提升强链补链能力;向下为企业提供搜索服务,帮助企业扩大供应商和客户搜索范围。未来还将进一步整合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打通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的信息流通渠道,助力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高琦说。
■政策助力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负责人孙伟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将从加强政策制度建设、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六方面发力,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孙伟说,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提档加速,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行稳致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他表示,今年将从六方面发力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其中,加强政策制度建设方面,将加快构建“1+N”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数据要素流通使用先行先试,统筹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场内场外相结合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同时,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各领域、各行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政策改造引领,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的步伐。
数读中国数字经济
2022年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
其中,产业数字化进程持续加快,规模达到31.7万亿元,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2022年
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5.4万亿元
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0.8万亿元
截至2022年底
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 231万个
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
截至2023年3月30日
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达
2590亿
目前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
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50家
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近
8000万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