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硬核新举措 提振民企发展信心
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成立两大专委会并启动“院士大讲堂”
■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成立“文创专业委员会”和“科创专业委员会”。
珠江时报记者/黄永程摄
■今年2月,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13家商协会代表到深商会参观学习。 珠江时报记者/施玥卓摄
■“名企百园”是讲好南商故事的重要窗口。图为西樵新润成陶园。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南海,民营经济更是地方的根与魂,是地方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一年,南海民营经济展现出强有力的韧性和活力,扛住了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产业升级取得进展,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为保持地方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远航启新程。当下,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南海民营企业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娘家人”,将如何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3月7日举行的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第十四届三次执委(扩大)会议揭晓了答案。
当天会议选举增补了许伟强、刘铭谦、梁锡华3人为执委会副主席,增补郭樟星、黄景辉、李智、邱庆峰、谢威炜5人为执委会执委。同时,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公布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举办工商界海外行系列活动、院士大讲堂,成立科创专委会以及文创专委会,进行商协会改革,推进第三批“名企百园”建设等,以行动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一起向更美好的春天出发。
机遇前所未有全力以赴“拼经济”
“2023年是南海坚定制造业当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唯有继续奋斗、埋头苦干,才能推动南海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南海区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张伟明说。
民营企业要怎么干?在南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徐永强看来,首先要抓住三大机遇:中国式现代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舞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立场和明确信号;国家经济韧性强,能够迅速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企业,将赢得发展机遇。
不仅如此,从地方来看,也能看到南海民营经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过去的2022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南海区经济运行仍能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0.59亿元,同比增长2.2%。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7%,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五区首位。全区超16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超全区规上企业总数的40%,位居全市第一。同期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业销售额总量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规模等多项指标居佛山市首位。南海区更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拿下“双料榜眼”,稳居全国县域发展的领跑梯队。
2022年,南海共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123个、投资总额1020亿元,平均每日引进投资额2.79亿元;全年供应产业用地400.67公顷,创历年新高,以优质的产业用地吸纳优质产业项目扎根,真正做到把土地交到实业家手里,让企业家有足够的资源、足够的定力、足够的期望值,去发展制造业,让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向高质量发展升级。
今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全面推动政策措施向制造业倾斜、各类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构建制造业当家的资源配置机制。报告还提到做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服务,壮大创新活力强的人才支撑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有为政府权力的“减法”协同有效市场活力的“乘法”,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政务服务保障。
春节假期后,省、市、区接连召开新春第一会,吹响了全力以赴“拼经济”的号角。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超预期冲击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希望我们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要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时代机遇。”南海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乔吉飞说。
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助民营企业“抱团出海”
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娘家人”,将如何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会上,南海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梁耀智表示,将从“强外联、促链接、抓改革、助融合、创示范”五方面发力,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民营企业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其中摆在首位的“强外联”,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举办工商界海外行系列活动。据介绍,面对极具挑战性的国际经济形势,为进一步撬动国内外资源,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将根据《实施“五外联动”打造南海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工作方案》的部署,组织企业家到海外拓展客户、争抢订单,形成助推外经发展的合力;同时,聘任驻外招商顾问,在信息互通、项目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牵线搭桥,加强与海外工商界沟通交流的广度、密度与深度,助力民营企业“抱团出海”。
据全国贸促系统数据显示,今年1月共签发出境货物免税进口护照496份,同比增长181.82%;办证企业319家,同比增长232.29%。这说明了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更多企业审时度势马上出境参展办展,抓订单、拓市场。
“奋力‘走出去’拥抱‘大市场’是南海企业家应赶之事。”乔吉飞表示,面对新的形势,企业“走出去”既面临新的风险挑战,也面临重要历史机遇,既需要勇气和实力,更需要智慧和活力。希望广大企业家能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更加主动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支持参与“双区”和三大平台建设,更广、更深参与国际市场开拓,实现企业更好发展。
用好科创资源赋能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和金融这两只“翅膀”。会上,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宣告成立“文创专业委员会”和“科创专业委员会”,启动了“院士大讲堂”。
南海经过多年努力,已拥有24个高端科创平台、32个院士项目。“那我们就要让本地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敢于、善于向科技借脑。”梁耀智介绍,“科创专业委员会”将以“1+3+3”的模式运作,通过搭建“科创+”赋能平台,开展院士大讲堂、“科创赋能”主题技术交流对接活动、技术经理人探厂等品牌活动,帮助企业链接最新科技成果、发掘技术经理人队伍、金融赋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广大会员企业提供优质的科创服务。
其中,“院士大讲堂”系列活动主要围绕建设现代活力新南海、培育“两高四新”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核心工作,邀请院士大咖与企业家对话,紧扣南海企业所需,导入高端前沿科技信息,助力南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文创专业委员会”将打造“1+2+3”模式,搭建“文创”赋能平台,并打造专家库、供给资源池以及标杆企业库等日常服务的“工具箱”,同时将推出“企业寻道”以及“创享”系列品牌活动,推动南海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生活科技产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有了科技创新,才能让产品有更高的附加值。”张伟明说,未来,企业还要继续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发挥促进作用让现代企业家精神转化为生产力
“市场活力来自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将不遗余力继续推广南商文化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张伟明说,“要让现代企业家精神转化为生产力,在新时代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从制造业起家,让制造业当家,闯出了闻名遐迩的县域经济“南海模式”。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是南海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南海民营企业何以“敢为天下先”?南海企业家讲实用、重实业、办实事、重实效;南海企业家敢于改革、善于破局、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南海企业家守信重义、情系桑梓、报效国家……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淬炼成以创新领先的改革精神、实业报国的重商文化和自信包容的开放心态为核心内容的南海工商实业文化。
“‘名企百园’正是南海区打造‘十四五’期间宣传区域产业品牌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最佳载体。”梁耀智表示,2023年是“名企百园”第三个建设年,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将推动完成60个以上公园建设,并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市民群众及媒体共同参与公园的验收工作,让南海每一季度都有“名企百园”开园,每一季度都有企业家站前台、唱主角。
据介绍,有别于一般市政公园,“名企百园”结合企业或所在行业的文化元素建造而成,也是南海本土品牌展示的平台、讲好南商故事的重要窗口。
此外,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将以南商教育基金为引擎,继续推动广大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促进共同富裕中体现新担当新作为。
提升服务能力培育一批现代型和品牌型行业协会商会
拼经济,拼的不仅是企业能力,也是政府及商协会的服务能力。徐永强表示,为给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今年南海将持续深化工程建设、招投标等行政服务改革,全面推行“标准地”供应和“拿地即开工”模式,让企业心无旁骛做好主业、做强实业。
商协会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重要组织依托。在2023年,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将围绕提升商协会链接资源、服务企业的能力水平这一突破口,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增强商协会综合“造血”功能。
今年2月,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13家商协会代表先后到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深商会、中山小榄镇商会、顺德区陈村总商协会走访调研,向优秀商协会取真经、学经验,探索“以商养会”的长效机制。
梁耀智表示,希望通过商协会改革,进一步加强商协会的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提升商协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培育出一批市场化运作好、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型、品牌型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好民营企业。
梁耀智还透露,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将持续加强民营经济领域党建工作,坚持以党建带会建,2023年力争实现7个镇街总商会党支部升格党委全覆盖。同时,将着力培育一批非公经济组织活力党支部,打造非公党建样本。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春妹施玥卓通讯员布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