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长在水下?原来有“黑科技”
桂城利用科技修复水生态,打造水清景美水生态示范区
■“水下森林 ”让千灯湖多了几分旎旖。
■千灯湖公园水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湖面清澈明净,湖底丰盛的水草随波摇曳,鱼儿在“水下森林”穿行,鸟儿在湖面翩跹嬉戏……
这是千灯湖公园进行科技治水后出现的景象。利用微生物技术、微生物增效技术、生物载体技术等技术对污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千灯湖公园三期的“水下森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记者了解到,这一水生态修复“黑科技”,此前已应用在映月湖治水中,未来将用于桂城多个村居水塘治理中。
近年来,桂城在基础截污等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治水要求,从“水清”到“水美”,以投菌、充氧曝气、生态浮岛等措施丰富河道生态系统、提高自净能力、提升河涌景观。今年更发布了《桂城街道全流域水环境提升实施方案》,将水生态修复作为十大攻坚行动之一。
打造水清景美的水生态示范区
初秋时节,在千灯湖公园三期,暖阳洒向湖底。水草摇曳,鱼翔浅底……在这片水域下,有一片“水下森林”。据工作人员介绍,大量的沉水植物不仅可以吸收磷,还可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促进千灯湖的水生态循环。
记者了解到,经过长时间观测和调研,桂城市政部门发现千灯湖公园三期水体生态植物种类单一,水生动物为大量的杂鱼,且有轻微爆发绿藻迹象,呈浅绿色,轻微腥臭,影响感官。生态系统结构缺乏稳定,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基本丧失,需要及时进行原位生态修复。
工程首先进行底质改良(微生物制剂),随后构建沉水植物(矮生四季常青苦草)为主的“水下森林”,同时配以微生物调控、人工复氧(涌浪式曝气增氧机,水车式曝气增氧机)、水动力改善等辅助措施,并适量投入多品类的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以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后构建长效运维机制长期保证水质效果,打造水清景美的水生态示范区。项目预计年底完工。
今年桂城拟投入23.8亿元,用于全面推动街道治水工作。根据《桂城街道全流域水环境提升实施方案》,桂城将重点铺排十大攻坚行动,水生态修复正是其中一项。
村心风水塘也将现“水下森林”
“‘水下森林净化系统’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桂城本土企业、碧沃丰生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黎伟杰告诉记者,人们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从水清无臭到水美景美,“水下森林”应运而生。
今年,桂城有林岳西一村村心塘和平胜瓜步村风水塘综合治理项目,均存在塘内总氮不达标,水体流动性不足、水质波动等共性问题,需要综合处理COD、氨氮、总磷等。
“我们会构建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下森林净化系统’,适当增加荷花观赏区及沿岸绿化休闲区,提升风水塘的水质及景观性。”桂城街道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现有情况,构架景观曝气喷泉及循环水系统,可有效增加生态塘溶氧浓度,提高水体流动性,使生态塘水质不腐,亦可增加水面动感,使水面水波不兴,具有灵性。同时还会增加草坪、栈道等,为居民创造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舒适而安静的环境。
项目会通过微生物投放,构建有益微生态群落系统,提升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运用矮生耐寒苦草,搭配种植如马来眼子菜、金鱼藻等,构建“水下森林”的景象;同时采用生态缓冲区,结合园林景观学手法合理搭配设计滨水植物,在实现对地表径流的拦截、生态缓冲目的的同时提升滨水区景观,力求形成层次丰富、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
生态修复被广泛应用成效显著
事实上,在桂城的治水历程中,水生态修复并不是个例。
桂城街道河长办对马基涌、华龙涌、均安涌等河涌开展河涌原位生态修复,在基础截污等基础上,以投菌、充氧曝气、生态浮岛等措施丰富河道生态系统、提高自净能力、提升河涌景观。对叠南宝雅大塘、孔溪水塘实施村前塘试点生态修复,降低了塘水的浊度,提高了水体透明度。
以石(石肯)社区华龙涌为例,水系所处为密集型村落及密集型小作坊工业区,区域地面沉积有较多污染物,各种污染源长期累积形成黑臭水体。碧沃丰生物科技团队以建设“智能生态调控系统”为主,应用了水体微生态智能控制中心、生态浮岛及生态浮框、沉水植物净化、岸边挺水植物、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生态复氧净化、底质改良、水利水闸水位提升设施、生物膜技术净化、微生物高效菌种多项技术实施生态修复设计,构建河涌的自我净化能力,抑制有害藻类生长,提升水体质量,提高水体透明度以及景观性,打造自净生态型水体。
经过半年施工建设、水质提升和运维,华龙涌及其支涌在短时间内河涌水体水质得到飞跃提升,不但消除了黑臭,经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部分水体指标已经优于地表三类水标准。
桂城街道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强化统筹上下游、左右岸,进一步创新流域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为推动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提供更多有益探索。
文/珠江时报记者曾蓉通讯员欧东儿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