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多元成才立交桥让每一位学生以最棒的方式幸福成长
■南海第一中学。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优秀的教师团队。
■孔子纪念活动。
■化学实验室。
■STEAM科创教室。
2022届部分优秀毕业生 中山大学古睿鑫
山东大学陈伟浩
中央民族大学郭雪
华南理工大学陈杰
华南理工大学杨振城
华南理工大学王宏达
华南理工大学邵巧桦
北京电影学院谢旻加
北京体育大学张晋彬
中国传媒大学潘镇熙
中央美术学院欧阳绮璇
中央美术学院王意
中央美术学院劳馨怡
中央美术学院伦楚茵
南海一中的学生有什么特点?罗立波校长说:“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创办于1954年的南海一中,是一所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异、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化重点高中。
南海一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让每一位学生以最棒的方式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打造“以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为主体,以艺体专业课程为补充,构建学生多元成才立交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除了国家普通高中课程,还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传媒等特色专业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名校长风采:罗立波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2016年罗立波校长调到南海一中担任校长,他提出“让每一位学生以最棒的方式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以“抓改革,促发展,谋超越”为办学思路。在校长的带领下,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南海一中走出了一条多元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
学校“掌舵人”罗立波校长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校长的影响像盐一样,渗透到水里,看不到,但尝得到。”已有23年任职校长经验的他,今年被授予南海区教育系统“突出贡献奖”。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源源不断为高校输送优质生源
“让每一位学生以最棒的方式幸福成长”是南海一中的办学理念,也是“南一人”共同的追求。在“抓改革、促发展、谋超越”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南一人”自强不息,不断超越。学校连续六年不断刷新重点类大学录取人数,实现了高位增长,从2017年为重点类大学输送242名高优人才,到2022年输送448名高优人才,96%以上的同学输送到大学本科院校深造。2022年名校录取榜再次刷新纪录,多名学子被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双一流大学录取;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国内顶尖级艺体类名校不断传来录取通知书。
三大文化引领让师生在同频共振中成长
一直以来,南海一中坚持“外树形象,内塑品质”,推动学校精神文化和校园环境文化双发展,从而引领师生幸福健康成长。
南海一中以“伟人文化”“圣贤文化”和“榜样文化”为引领,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师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师生的使命担当。
围绕三大精神文化,南海一中打造了“开颜广场”“圣贤广场”“雷锋广场”等三大主题文化广场,每一年都在三大主题文化广场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养学子正德,树学生正气。今年7月,校园文化建设再添新姿,分别在“开颜广场”“圣贤广场”内的两侧连廊壁,以圆盘嵌入式,将学校“三风一训”通过可视化方式和古朴典雅的样式亮丽地展现出来,学校文化韵味愈发厚重深沉,文化育人愈加润物无声。
以文化为引领,教工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南海一中现有中学高级教师98人、各级名师56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0多人。其中,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物1人,南海区第二批名师工作室1个,佛山市三名人才认定名师2人。近三年,学校青年教师(35岁以下)在区级或区级上的各项竞争比拼中获奖超200人次。
强大的师资团队秉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风和“严谨有趣、求真务实”的校风,让每一位学子超出自己和家长的期望值幸福成长。
硬件设施完善打造一流品质校园
良好的硬件是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保证。南海一中一直谋划学校长远发展,推进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升级。学校现有超过70间一体化电教平台的智慧课室、2间专业云录播室、南海区第一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及传媒基地、音乐视听室、美术展览厅、STEAM信息实验室和15间功能完备的化学、生物、物理实验室。
2022年学生部分荣誉奖项
黄家锐同学被评为“佛山市优秀团员”称号,袁玮莹等3位同学获评“南海区优秀团员”
程恒坚等8位同学获评南海区“南海新时代好少年”
梁倩婷等9位同学获评“南海区优秀学生干部”
庞锦江等36位同学获评“南海区优秀学生”
谭雅文同学获第二十一届网上实时埠际辩论比赛高中中文辩论赛“最佳辩手”
邝文洁等4位同学获第二十一届网上实时埠际辩论比赛高中英文辩论赛冠军
潘宇同学获南海区第十六届中小学生书信节活动书信征文大赛特等奖
孙广言同学获得“口语易杯”佛山市高中英语口语展示活动三等奖
孙广言等9位同学获得南海区高一级口语比赛活动一等奖
刘晓彤等8位同学获得南海区高中英语书写比赛一等奖
刘涵韵等34位同学获南海区高中英语配音比赛一等奖
文/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