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护理工作者用爱心守护健康,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暖心故事




■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白衣天使。
他们曾许下南丁格尔的誓言,他们用生命护佑生命,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22年5月12日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这份诚挚的“关爱”,同样是属于健康南海护理工作者的荣光。
在这个没有放假的特殊节日里,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护理工作者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或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或竭尽全力与死神作斗争,或逆行在防疫一线。
今天,珠江时报带你走近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倾听他们的暖心故事。
妇科护士长 陈琴
坚守封控小区半个月未回家
“我一直觉得护士和医生都是很神圣的职业,当年高考的时候,我就报了护理本科。”陈琴回忆,这些年她轮转过内科、外科、妇产科,在护理岗位的每一天,汗水伴着泪水,收获伴着喜悦,护理过的患者形形色色,往往被一些特别的细节所感动。
曾经遇到过一些肺癌晚期的病人,看到他们经常咳嗽、气喘,陈琴和同事就会主动帮他们翻身、清洁等,给予患者最好的临终关怀。对此,常有家属对她说:“你们很细心,谢谢对家人的照顾,你们的专业知识和真诚感动了我!”
16年坚守在护理一线,陈琴从一名护士成长为妇科护士长,一直用无微不至的服务,点燃患者康复的希望,用微笑铸就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选择了护士,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对于陈琴来说,每天重复着打针、输液、查房,同时尽自己的努力抚慰和驱散患者身心的痛苦和忧伤。近两年来,她更是带领团队深入核酸采样一线,为防疫贡献力量。
2021年6月,接到支援桂城防疫的指令后,陈琴立刻带领10人小队赶赴桂城某封控小区,一去就是半个月。
当时,小区已被封控起来,陈琴和团队主要负责入户采样,她们逐家逐户去拍门,一层接着一层,由于当时天气炎热,穿着防护服的陈琴每天都是汗流浃背。“工作很辛苦,但有很多难忘回忆:有些家庭会画一些彩画贴在门上,告知家有几口人;有些居民还在阳台显眼位置悬挂起‘感谢所有逆行者,辛苦了,天热保重身体’的横幅……”陈琴说,他们在封控小区的14天都没有回过家,与居民的友好相处也建立了良好的默契,互相给予了坚持的动力。
“有时候一出去,小孩就会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看到很多人都穿着厚重防护服,也会问‘妈妈您穿的衣服是不是好热’,每次都感觉心里酸酸的、暖暖的。”陈琴说。
作为一名坚守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陈琴更多地看到病人对自己投来信任的目光,所有辛苦在看到病人痊愈时温暖的笑脸和真诚的谢谢时,刹那间烟消云散。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对待每一天、每一个患者。”陈琴说,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坚持用执着坚定的心和专业的护理服务,让更多的病患走出阴霾走向幸福时光。
男护士 姚靖斌
有尴尬更多是热爱难事苦差抢着干
从事护理职业的男性,可称得上是“物以稀为贵”。作为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90后男护士,姚靖斌已经从事护士行业9年了,从手术护士到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他始终坚守着“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真正地帮助到人民群众”的追求和理想,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点赞、同事的好评,让温情流淌在医患之间,让病房充满了欢声笑语。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男护士可能会有点尴尬。”姚靖斌说,因为他在手术室工作,面对群众相对比较少一点,经历过几年的沉淀,自己的心态也慢慢转变。
期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阿伯的鼓励。他是姚靖斌接触的第一批病人,阿伯虽然80多岁了,但很乐观。那时的姚靖斌刚从手术护士转为病房护士,需要有个适应期。“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个老伯比较好玩,他常常逗得大家很开心。”姚靖斌说。
“你好,阿伯现在伤口怎样?需要回医院进行换药了……”出院后,姚靖斌仍一直惦记老人家的伤口愈合情况,便打电话叮嘱。得知阿伯行动不便后,姚靖斌决定上门继续做好阿伯的伤口延续护理。
那段时间,每隔两天,姚靖斌就会利用下班时间,驱车到阿伯家里,细心地为他进行伤口护理,还耐心地指导其家人各种饮食和日常照顾注意事项,后来阿伯家人特意来到医院感谢姚靖斌。
2020年,南海四院创伤修复科正式成立,已有多年伤口护理经验的他主动请缨到该科室,成为一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同年7月底,他还到广州进修,进一步提升伤口护理专业技能,成功获得《广东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认证》。
姚靖斌的愿望一直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真正地帮助到人民群众。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时,他与同是护士的妻子张丽云第一时间响应参与驰援湖北的号召。最后,妻子成功入选,他却未能如愿。虽有失落,但收到支援院内发热门诊的号令后,他又第一时间报名,“防疫不分地域与空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也是和妻子并肩作战的另一种方式。”姚靖斌说。
“他是我们百花丛中的一棵树,难事苦差都抢着干,替我们冲在最前面,我们都挺感动的。”科室的女护士们这样评价姚靖斌。
如今的姚靖斌接触了很多病人,从一个害羞内向的男生成长为能够与病人谈笑的男护士,从一名手术护士转变为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他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他说,未来会一直朝这条路走下去。
90后护士 区铭珠
急诊科里临危不乱的“慢性子”
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8年,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90后护士区铭珠有6年时间都是在急诊科。无论是在院前抢救,还是院内大型抢救及突发事件中,经验丰富的她总能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正是她骨子里的耐心与温柔,收获了不少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有没有管事的人?大家都是看急诊的,怎么给别人插队呢!”一天上午,一名男子怒气冲冲地跑进急诊科治疗室,语气急躁。
“我是今天的护理组长。”一声温柔而坚定的声音从一旁传来,正在为患者护理伤口的区铭珠抬起头来问,“先生,您是有什么事吗?”
或许是被区铭珠冷静处事的气场冲击到了,男子悻悻地问了句:“怎么后面来的排我前面去了?”
“先生稍等一下啊,等我帮这位阿姨把伤口包扎好。”说着她熟练地完成手头上的活。随后,区铭珠向这位男子解释“被插队”的缘由。为了更好地处理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急诊科会在分诊中将患者分为四级,第一级是最危险的濒危病人;第二级叫危重病;第三级叫急症病;第四级则是非急症病。“刚刚连续来了好几位一二级病人,我们都在紧急抢救。让您多等了一会,我们先跟您道个歉……”
在区铭珠的耐心解释下,男子很快为刚才激动的情绪感到羞愧,并向区铭珠和帮助了他的护士道谢,连连夸赞她们“很专业”。
“急诊科就是这样,病人和家属比较急,有些时候会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和安排,情绪暴躁一些。”区铭珠说,这时候常常就要耐着性子跟病人及家属解释清楚。
与其他诊室不同,急诊科需要24小时值班,当夜晚医院其他科室关闭时,急诊科也开始了更为忙碌的工作。翻身拍背、检查液路、观察生命体征……深夜时分,区铭珠依然认真对待每一项护理工作。
一天夜里,一位病人突然生命体征直线下滑,区铭珠有条不紊地通知值班医生和护士,随后第一时间拿起抢救物品跑到病人床前,气管插管、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呼吸机辅助控制呼吸……在值班医生和护士的极力抢救下,病人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每一次上演生死时速时,区铭珠的“淡定”而有效的抢救都赢得了家属和同事的点赞。
“很多时候,越急则会越乱。”她说,其实她并非真正的“慢性子”,急诊急救的病人病情大不相同,所以她会选择花上几秒的时间在脑子里思考一下,怎么做才能最快、最好地救助到患者。多年的从业经历,使区铭珠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方婷文/图珠江时报记者蓝志中方婷许可可通讯员黄春梅李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