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件“金银错”玉器作品邀你来赏
“2022年左门·错金银主题展”在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珍品馆展出,持续至5月31日

■左门艺术工作室创始人讲述创作初心。
珠江时报讯(记者/邹韵斯通讯员/周梓泳摄影报道)昨日上午,“2022年左门·错金银主题展”在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珍品馆开展,现场展出40多件运用“金银错”工艺进行玉雕设计的镶嵌作品,有兴趣的市民可于5月31日前到馆观展。
走进展览现场,一股“简约风”扑面而来。区别于在翡翠玉石上的精雕细琢,把“金银错”工艺与玉器镶嵌结合的作品更显简约、时尚,更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走近一看,在温润墨绿的和田玉上,硬性的金银线条以饕餮纹、兽面纹等传统青铜纹形式呈现,光暗、刚柔的对比使作品更具生命力。
其中,获2019年天宫奖最佳创意奖的作品《戏》,就选取京剧脸谱有特色的图案元素加以创作,结合其人物性格特征重新设计金银错工艺,利用金、银、玉三原色进行构成,形成“金银错”独特而华丽内敛的视觉效果。
创作这些“金银错”作品的左门艺术工作室,由三位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90后年轻设计师于2015年创立。他们的创作理念,就是结合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金银错”,打造具有现代艺术美学的首饰品牌,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美学设计相融合,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美感和文化内涵的首饰作品。
金银错又称错金银,是起源于是商周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错”有两种意思,一是‘交错’,金银和青铜相互交错能产生视觉冲击和光影效果;另一种是“刀锉”,作品创作时需先在铜器或玉器上开槽,然后敲入软金属,最后用锉刀锉平,才得到表面平滑的作品。左门艺术工作室创始人之一吴智忠介绍,金银错最早运用在青铜器上,到了明清时期后才逐渐运用在玉器上,至今已成为一项非遗工艺。
左门艺术工作室创始人之一简柏榕说,由于玉器易碎,在玉器上使用金银错工艺难度更高,因此玉器“金银错”作品相对于青铜“金银错”作品更珍贵。
据悉,此次展览是左门艺术工作室第一次专场展览。有兴趣的市民可在5月31日前(逢周日闭馆)9:00~12:00,14:00~18:00,到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11楼珍品馆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