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10月27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全面开创武器装备建设新局面 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 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人才服务综合体 招才引智新窗口
    • 近 320家企业将展出最新氢能“黑科技”
    • 北京冬奥会奖牌 “同心”发布
    • 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 南海画坛“常青树”乐当文化传播者

    第A02版:要闻

    • 专人专窗专办“一对一”服务人才
    • 专家企业齐聚解读佛山标准
    • 习近平对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
    • 输血实验技能竞赛 开创广东省先河

    第A03版:要闻

    • 这场氢能盛会 有何“不一般”?

    第A04版:要闻

    • 南海乡村振兴的速度力度和角度
    • 乡村振兴:村美产业旺 文化润人心

    第A05版:镇街

    • 整治水浸街 照亮夜行路
    • 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 村民就近享受 优质医疗服务
    • 居民化身“厨神” 制作“孝德”点心

    第A06版:文化

    • 黎明晖 南海画坛“常青树”

    第A07版:教育

    • 南信主编教材获国家级荣誉
    • 精细管理出精品 气质教育见实效
    • 南海学子 勇夺两项冠军
    • 考生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第A08版:天下

    • 辉煌成就,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征程
    • 新冠疫苗加强针 哪些人可打?
    • 中国成功研制“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A04:要闻

乡村振兴:村美产业旺 文化润人心

南海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生产要素整合和双向流动

2021年10月27日

    ■里水万顷园艺世界岭南农业产业创意园。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西樵松塘村翰林文化节活动。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在南海里水镇贤鲁岛的民宿眺望远方:竹林摇曳、溪流潺潺、果园丰美,一幅美好的田园乡村图景尽收眼底。经过这几年的打造,这里成为大湾区游客追捧的“新网红”。

    甲级写字楼林立的千灯湖“城市客厅”旁,桂城叠滘的“龙舟漂移”鼓点阵阵,绿树荫护下的小河涌响起笑闹声。周末,这个高楼广厦环绕的传统水乡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

    一个个村居小切片,是制造业强区坚定振兴乡村的决心。过去五年,南海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城乡生产要素整合和双向流动,都市农业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南海的乡村振兴建设热浪一波接一波,“乡村振兴协奏曲”越奏越悠扬。

    /规划引领/打造美丽村居构筑“生态高地”

    清晨,里水河上烟波渺渺。在河畔一侧,一排色彩明艳的现代建筑群沿河而立,娇艳的鲜花在河面倒映成画。

    家住里水河村的村民王翠巧喜欢沿着里水河畔散步,观赏家门口的风景,和一众老友闲话家常。把时间拨回几年前,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家乡能在几年间“改头换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里水凭借优越的区位,迎来南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单“三来一补”,袜子、制鞋、五金、化工等产业在此扎根,148平方公里土地上很快矗立起129个村级工业园。

    位于里水河畔的河村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启了工业化道路。王翠巧还记得,仿佛一夜间,村里的土地上就“长”出了大大小小的厂企,厂房里热火朝天,烟囱更是“呼呼”冒烟。

    随着经济发展,村民的荷包“鼓”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问题。河村从2003年开始,各个经济社每年按照社内的收入,将其中约5%的资金投入到村容村貌环境建设方面。同时,河村还参与了广东省名村的建设和新农村连片示范区的建设,村容村貌有了大大的提升。

    不仅仅是河村,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南海的各个村居。近年来,南海在村容村貌的改善上,花足了力气,下足了真功夫。

    南海乡村生态的改善应归功于“一张蓝图绘到底”。2017年,佛山启动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南海也以此为契机,选出多个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亦具备一定特色的村居,全力打造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品牌,南海的村居硬件设施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增强。

    为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战,2018年底,南海“三清三拆三整治”冲锋号角全面吹响。南海各村(社区)全体总动员,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佛山市启动“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示范带以南海区里水镇为起点,串联起沿线沿岸的里水、大沥、桂城等14个镇(街道),100多个村(社区),总里程超过100公里。随着时间的推进,南海连片的村(社区)在村容村貌、产业、规划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

    实践证明,南海乡村振兴工作已不断升温,路径不断优化。环境的改善对乡村振兴有着明显牵引作用。依托当地水体、古建筑、祠堂、庙宇等资源禀赋,村居日益变美的同时,也具备了变富的潜能。

    /项目带动/以点带面夯实“产业旺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五年来,南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带起了上百个美丽村(社区),也集聚了一批现代农业的代表性产地。

    里水镇的万顷园艺世界以花为媒,开创了新的园区合作模式,全国每4枝蝴蝶兰就有1枝产自这里。

    “我们正在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科技’的合作模式,2019年各类兰花成花产量已经达到近1900万株。”广东万顷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邓家聪说,园区还积极开展创业孵化项目,入孵企业累计80多家,带动近500人就业。

    在南海,更多像万顷园艺世界一样的农业企业,正在绿色优质农业发展工程的带动下探索新模式。

    南海区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当前,南海以“东部花卉苗木产业区、中部畜禽养殖产业区、西部优质水产产业区”发展定位,围绕“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主品”发展思路,重点打造西樵渔耕粤韵园区、九江现代农业产业园、丹灶有为水道、狮山都市智慧农业示范园、里水万顷园艺世界5个万亩农业示范片区核心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另一边,乡村变美引来了游客关注,乡村旅游业的机会随之而来。南海不少村居开始积极探索发展“旅游+农业”的模式,形成以“岭南田园生活”“科技农业观光”“花卉小镇观赏”等为特色的多种旅游新业态,带动了农旅融合发展。

    贤鲁岛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南海区里水镇东北端,被西南涌、白坭水道、流溪河所环绕,这座“江心岛”也是百里芳华示范带上的美丽田园项目之一。现在,当地村民和土地经营者的经济收入正在稳步提升。

    无独有偶,位于南海区丹灶镇的沙水村也正借力美丽公园,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翰林湖公园,2019年我们这里的游客流量达到了一百万。”丹灶镇翰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一头串联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头牵起了大湾区城市的核心区,南海里水、丹灶通过打造特色景点、完善道路系统,把大湾区游客导流入如诗如画的田园风景中,为忙碌的城市人群提供“都市田园梦的入口”。

    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认为,要做好城乡融合这篇大文章,必须把农村和农业一并统筹,走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融合之路,才能缩小城乡差距。

    /文化赋能/特色文化激活乡村振兴灵魂

    在南海的乡村里,各类文化元素、文化阵地、文化活动,已经渗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日渐多起来的文化载体,为南海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强大的“灵魂”,充满魅力的乡村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让人直呼“真香”的美好现象。

    在南海各镇街,文化正渗透在村居各角落,甚至连社区公厕外都有雅致对联。位于大沥镇凤池社区凤西公园的“五星级公厕”,是一座白墙灰瓦、有着圆形拱门的建筑,其古朴素雅的外表,让路人难以想象这是公厕。拱门的两侧还挂了一副“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泉”的对联,在公园花木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别致。

    在里水宏岗村入口处,曾经的公交临时站点也变成标志性景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两旁张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宏岗家风家训。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其有别于一般的候车亭,美丽又实用。

    拜孔圣庙、步青云路、登翰林门、行月池运、领翰林利是……每年10月初,西樵上金瓯松塘村“翰林文化节”如期上演,村里老少妇孺都来到孔圣庙广场,犹如过大年般热闹。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翰林文化节已经成为松塘古村以及西樵镇一项著名文化品牌活动。在松塘村辐射带动下,西樵镇简村也以北帝诞等传统节庆活动为契机,结合自身资源打造“古韵简村”文化活动年;百西社区结合风俗传统,举办“六祖诞”祈福斋宴等民俗文化活动……

    从随处可见的文化载体,到日渐兴起的文化活动,再到一些已经坚持了多年的文化品牌……在南海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一张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在丰富村民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让南海各镇街乡村文化魅力得到不断延展。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