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两会云桌会邀请各行业代表委员聚焦村改攻坚、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打赢村改攻坚战 开拓发展新空间

■昨日,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在融媒新闻中心接受采访。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6月22日,南海两会拉开帷幕。今年,是南海区全面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开局之年、攻坚之年,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是南海区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深入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突破口。
如何推动村改提速加力、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两会期间,珠江时报组织“两会云桌会”,邀请来自基层镇街、村居、企业、民主党派等不同行业的多名南海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畅谈如何把握重大发展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和城市升值。
话题1村改攻坚
防止地产化避免城中村再生
主持人:南海把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作为今年的“头号工程”,为何要进行村改?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副局长周炎坤:以前村级工业园对推动南海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也带来了越来越突出的区域发展难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南海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因此,村改势在必行,它是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载体,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推手,也是南海加快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南海区政协委员、民建南海总支宣传委副主任刘剑桢:在早期经济发展中,村级工业园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南海早期改革开放的“历史功臣”。随着产业转型持续推进、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村级工业园建设陷入了瓶颈。通过村改破解村级工业园发展瓶颈,建设制造业集聚园区,引导有需求的中小微制造业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可有效推动区域块状特色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推动南海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村级工业园改造攻坚的难点、痛点在哪里?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推进?
南海区政协委员、政协桂城工委会副主任伦永谦:南海村级工业园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特点,零星分布在各镇街。南海村改有“三大痛点”:一是搬迁之痛,旧的工业园区改造,企业必须拆迁搬离,寻找新的经营场地;二是环保之痛,传统产业都普遍存在环保方面的短板和制约;三是融合之痛,如何融入城市化进程,传统产业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先进生产力都面临着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融资的高山这三座“大山”压顶的困境。
如果不防控好村改过程中为了近利而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的趋势,易导致产业空心化,甚至形成“睡城”,为社会治理带来新的问题,建议坚持村改区位导向原则和村民意愿原则,采用产业策略及政策策略推进村级工业园产业用地的改造建设。防止村级工业园改造过度地产化,保护好本土产业链,形成良性的发展生态。
南海区整治办专职副主任黄永坚: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的主要目标是把传统工业园区改造成现代化产业园区,要引进优质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两高四新”产业,使之成为南海转型发展过程中产业的重要支撑。同时,要结合自身的产业发展定位,精准定制更大力度的村改政策,优化调整村改指标体系。
刘剑桢:南海村改存在村级工业园连片整理难度大、改造前景不明朗、发展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建议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新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提供战略空间。
主持人:南海村改模式的探索方向是什么?村改之后又如何发展?
伦永谦:通过“让利”,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调高开发强度、推动混合开发,提高项目自身经济平衡能力,驱动市场资本投资实施;通过“协同”,为改造项目整备、延租、土地前期整理等有关事项提供标准规范、操作指引。严格控制村级工业园的转租,严禁用地企业将村级工业园用地转租给房地产开发商,村级工业园用地的承租方必须是做实体经济的企业。
在产业选择上,以“本土优势”为方向,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产业结构上,要推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与用地的匹配上,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应“各有侧重”,村级工业园适宜集聚本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增资扩产,大型投资项目适宜在国有土地上落地。
刘剑桢:南海的村改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顾着大拆大建,要避免城中村再生,在总体规划的同时,有些镇街的村改可以实行“微改造”。可利用商住用地撬动工业用地改造,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村改。“探索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通过就业、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同时要考虑做好招商引资的配套服务,统筹“软服务”配套发展,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村级工业园下沉,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让城乡居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黄永坚:南海村改目标是实现连片改造,形成产业聚集。目前南海村改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土地碎片化严重。首先我们要把土地整合起来,形成大的产业聚集园区,通过空间格局再造,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二是优化“工改工”项目出让补偿和分配,优化集体建设用地“集转国”后“工改工”项目协议出让,把集体用地变成国有工业用地,高质量的产业载体。第三,村改要引进新的产业,还要留住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园区建设产业腾挪,继续为南海做贡献。
话题2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全民共治
主持人:今年是南海区全面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应该从哪里破题?
南海区政协常委、民进南海总支主委傅会平:南海被赋予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任,这是南海又一个重大发展机遇,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当务之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改变“城不城、乡不乡”面貌。
黄永坚:南海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村改是城乡融合重要的抓手,通过村改打造十大片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周炎坤:南海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下大决心、下狠力度,以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抓手,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推动产业转型和城市升值。
主持人:城乡融合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如何以村改为抓手有效推进?
周炎坤:南海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要科学把握“以拆开路”与“破立并举”的关系,“试点先行”与“连片改造”的关系,“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的关系。既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又探索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全力打造20个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项目,建设10个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兑现“好项目进南海不缺土地”的承诺,形成现代都市和田园乡村互融互促的美丽南海格局。
南海区人大代表、狮山镇招大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招国强:城乡融合发展,对乡镇来说,重点是打造人城产融合发展的“产业社区”。通过工业园改造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鸟。建议村级工业园改造后,划定具体范围设立“科创高地”特区,打造产业高度集聚、科创企业云集、产业载体林立的平台载体。积极做好业态承接,吸附高铁经济大“流量”,助力打造人城产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城市。
主持人:城乡融合发展在机制上如何创新?
傅会平:建好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城乡融合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模式。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治理流程优化,解决最后一公里责权问题;要找准关键和有效支点,推进城乡接合部城市面貌得到改善。要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实施多元参与、重点治理、群策群力、共商共治、共建共管,提高城乡融合城市治理的凝聚力和积极性。建议南海创新机制、双向激励,让群众参与到城乡融合的城市化治理中,强化群众监督力度,让群众感受到“自治”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城乡“美美与共”。
刘剑桢:健全都市圈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通过打造“一环”创新圈、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南海片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都市圈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率先构筑功能一体、空间融合的城乡体系,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特色、融合发展的宜居城乡示范区。争取得到省、市规划的顶层设计支持,将更多村级工业园纳入都市圈规划中优先升级改造。建议村改融入大项目中发展,让一个个村级工业园变身成连片的“风景”,促城乡融合发展。
话题3 乡村振兴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根、乡愁之魂
主持人:乡村振兴是村改、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哪里?
区政协委员、澳门威得利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关伟霖:推动乡村振兴就要打好特色文化牌,其中发展全域旅游是重要的抓手。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
比如南海西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就大有学问。文化旅游特色不是砸重金就能实现的,缺乏特色和个性,就无法打动人心,要从文化内容和精神情感上深度挖掘,讲好故事。九江有自然生态景观“鹭鸟天堂”,还有人文资源“龙舟训练基地”,距西樵渔耕粤韵等旅游景点仅10分钟车程,怎么盘活这些资源,让美景脱颖而出?这都是开发旅游需要思考的问题。
“西樵以山为主、九江以水为题,有山有水,相得益彰。”建议将鹭鸟天堂、九江龙舟训练基地整体规划开发,成为西樵山景区的延伸,这不仅符合国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方针,还将扩大打造南海西部人文自然生态旅游圈。
区人大代表、西樵镇百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左德培:“美丽田园”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打造美丽乡村首先要整治的就是窝棚,大部分田头棚因缺少维护管理,普遍具有易燃、防风系数低、抗灾能力差的风险。
建议将田(塘)头窝棚整治作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来推进,由区统一部署,对土地利用给予明确指引,由镇街制定方案统筹落实,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强化统筹规划,充分激发群众积极性,以点带面推动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主持人:乡村振兴在机制建设上要注意什么?产业发展的路子应该怎么走?
刘剑桢: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他建议,南海可以制定奖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把符合条件的新南海人充实到村居各类组织。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强化村级工业园区的营商环境,构建新时代基层善治体系。
区政协委员、民盟南海总支成员古伟光: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有了产业,才能真正活起来。因此,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代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它有利于引领带动区域乡村产业做大做强,示范带动现代技术和理念向农业农村辐射,形成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引领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南海区生态基底良好,农用地充足,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有基础有条件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强化一二三产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扎实基础。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蓝志中文/珠江时报记者蓝志中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