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公安辅员叶福林“辅”警16年,助推南海110业务和信息化建设
为南海 110平台提供超 350项建议 推动可视化指挥调度

■叶福林边研究南海区地图边指挥调度。(通讯员供图)

南海公安铁军风采
录音系统是否正常运转?短信报警平台是否能正常接收信息?……南海公安分局指挥中心(下称“指挥中心”)情指办辅员叶福林每天都要进行系统维护,保障110接处警新系统安全正常运行。在指挥中心长达16年的工作中,从接处警到110报警服务台内勤岗位,从处警员变成技术员,叶福林始终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安心“辅”警,成为110工作中的“多面手”。他为南海110的业务建设、信息化建设、机制建设贡献力量,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认同,先后获得全市优秀警务辅助人员、南海公安劳动标兵等荣誉。
计算机专业出身边干边学工作严谨细致
2004年,叶福林通过招聘,入职指挥中心从事接处警工作。不过,叶福林说,自己是误打误撞“闯”入指挥中心大厅的:“我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出身,刚开始我以为报考的岗位和计算机研发、维修有关,后来才发现,跟计算机有关的就是敲电脑键盘和用鼠标。不过我还是留了下来。”
新工作与原专业不对口,叶福林有些不适应。他能做的就是把握为期一个月的入职培训,主动融入角色,边学边练边干。
在那一个月时间里,叶福林白天要上理论课,还要拿着空白A4纸、跟着民警外出“兜路”。培训结束后,他主动申请加班,到指挥大厅协助民警接处警,边干边学。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他还要赶回家做作业——画地图。
“我们是接处警的第一道关口,我们准确传达信息,有助于快速调度出警。”在日常生活中,叶福林一直保持着认路的习惯,并记住主干道、重点门牌号、主要建筑物等细节。
“话不多,人实在,很拼命。”指挥中心副主任王宏亮说,叶福林的工作态度值得大家学习。得益于自身努力,叶福林快速适应新岗位,并以吃苦耐劳、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为全局指挥调度工作贡献力量。
2005年某日凌晨三点,指挥大厅灯火通明,叶福林当值。突然,一位事主报警称,有2名小偷入室盗窃,并驾驶一辆盗窃得手的摩托车逃跑,自己正驾驶摩托车紧追不舍。
“在民警指挥下,我立即根据报警人提供的方向协助布置警力围捕。同时提醒报警人不要开这么快,以免发生交通事故。”叶福林介绍。半小时后,围捕警力成功在桂江大桥附近抓获2名嫌疑人。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叶福林也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持续高强度工作,及时汇总整理研判涉疫情线索。同时,他不断完善线索反馈表格式,提升核查线索的收发整理、信息流转、督办反馈工作效率。
重操老本行为南海110信息化建设献策
“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主动加班加点,每次都能提前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可以说他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工作。”指挥中心指挥长李剑明与叶福林共事13年,在他眼里,叶福林是个让领导同事放心的岗位能手。
从指挥大厅工程及软件系统开发,到110指挥模式改革,再到系统、设备维护,都有叶福林的一份功劳。也正因为如此,同事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他为“叶工”。
2015年10月,南海公安分局110新指挥大厅投入使用,各类软硬件设施及系统平台陆续开发更新,工作量巨大。叶福林主动请缨充当技术员,积极投入到指挥大厅工程及软件系统开发工作中去,“其实就是发挥我的计算机技术特长,重操老本行。”
那段时间,叶福林每天早出晚归,在做好日常处警调度工作之余,加班加点与技术人员协调工作,测试系统功能。他为南海110指挥调度平台提供超350项开发建议和解决方案,大幅度提升软件开发进度,有效促进可视化指挥调度的建设。
2年后,南海公安分局实行110指挥模式改革。作为工作小组骨干成员,叶福林参与研究接处警系统的框架、功能、需求,以及后期系统的测试、试用、切割,为提升110指挥调度和快速反应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前我是直接服务于群众,现在就变成了为服务群众的同事服务,但说到底也是为了服务群众。”叶福林表示。如今,他已经可以独立维护110指挥大厅的各种设备。
每当指挥大厅有新的软件系统投入使用后,叶福林还会编写相应的培训材料、设计效果图、制作流程图。2019年以来,他先后撰写了13篇操作指引、编写了8份培训资料,为同事和基层派出所学习、应用需要提供参考,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
文/珠江时报记者杨慧通讯员陈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