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不再乱停“小圆桌”有大功劳

■“暖心小家”志愿服务队成员张贴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标识。(通讯员供图)
10月30日晚,同声社区金沙半岛小区居民谭女士散步后回家,走在宽阔的楼栋里,她不禁感叹:“电动自行车不再乱停放,出入舒心多了!”
原来,此前金沙半岛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现象频发。而如今实现转变,少不了一张小小“圆桌”的功劳。今年8月,同声社区开展推进金沙半岛小区电动自行车治理项目,通过召开融和圆桌议事会,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居民志愿者等群体,探讨有效缓解小区电动车停放问题的方案,让居民出行更舒心。
电动车“霸道”居民很揪心
“电动自行车一停进来,半条通道就被占了。”谭女士说,前段时间小区存在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现象,不仅阻碍居民出行,还占据了楼栋消防通道,更有部分电动自行车直接在楼栋内“飞线”充电,安全风险甚高。
同声社区发现问题后,迅速组织开展走访调研,发现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小区楼栋内停放电动自行车的空间不足,尤其是3、6、7栋的规范停车点,分别只能容纳楼栋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50%;二是小区内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空间不足,导致出现楼栋内“飞线”充电现象;三是有关规范停放电动自行车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为此,同声社区联合南海区乐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同开展金沙半岛小区电动自行车治理项目,组织居民成立“暖心小家”志愿服务队,引导队伍通过走访调研、议事讨论、制定方案、巡查劝导等形式,群策群力整治电动自行车停放乱象,同时推动小区居民关注小区公共事务,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圆桌”上集思广益整治乱停放现象
在金沙半岛小区电动自行车治理项目开展过程中,融和圆桌议事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沙半岛小区居民杨丽燕是“暖心小家”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尽管这是她第一次当志愿者,但在专业社工的培训和指导下,她渐渐掌握了劝导调解和议事的技巧。
在一次融和圆桌议事会上,社区、物业和“暖心小家”志愿服务队讨论起电动自行车治理项目的进展。杨丽燕讲述了在楼栋微信群发现的一起矛盾纠纷。前段时间,小区A业主发现B业主在楼栋通道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阻碍其出行,遂擅自移动车辆。B业主得知后,与A业主发生口角争执,期间误伤A业主的手部。A业主要求B业主赔偿,但B业主认为A业主擅自移动其车辆,有错在先,双方均不愿作出让步。
会上,大家纷纷围绕事件提出见解。经讨论,大家决定先上门走访,稳定双方业主情绪,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情、理、法”劝导调解。
于是,杨丽燕和其他队员运用培训学来的“干货”上门进行调解。在各方努力下,双方业主达成和解,同时意识到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的重要性,并保证今后会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在杨丽燕看来,融和圆桌议事会坚持每月定期开展,讨论的都是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为居民搭建了沟通桥梁。事实上,小小“圆桌”也见证了金沙半岛小区一系列治理举措的诞生,包括成立“融和小家”志愿队、开展志愿者议事培训、商讨巡查劝导方案、制定居民公约等。
据统计,目前金沙半岛小区居民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1000多辆,整治前乱停乱放的车辆占比约40%。经专项整治行动,小区在17天时间内完成10个楼栋的整治,乱停乱放比例下降30%,有效维护了小区公共秩序。
文/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通讯员郭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