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配套 乐享安居
里水不断推进城市配套提质、民生服务升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南海双语实验学校投用,擦亮“上善教育学在里水”品牌。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南海有轨电车里水示范段已动工建设。(效果图)

■改造提升后的农贸市场干净整洁有序。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摄
里水坚持“梦里水乡”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城市、产业、治理、民生全面提升,为里水人创造了一个环境更美、产业更强、治理更优、群众幸福感更高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居新典范。
优质完善的城市配套和民生服务,是里水人民幸福的源泉。黄金路网不断升级、学位逐年增加、精彩文化惠民共享、舌尖安全有保障、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十年来,里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标广州,持续升级服务惠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人们过上“小镇成本,大城配套”的安居生活。
畅交通
四通八达路网升级
“没想到曾经平常无奇的里广路,成为广佛同城的黄金线,推动里水走上蝶变之路。”里水老街坊邓广德发出感叹。从双向两车道扩宽至四车道,再由四车道改造提升到双向八车道,十年来里广路不断升级,沿线住宅小区、高端酒店、写字楼、商场高楼林立。
畅通的道路,一头连接着城市发展,一头连接着民生福祉。近几年来,里水镇大力实施“一轨二桥三路四纵五横”交通发展战略:“一轨”即已动工的南海区有轨电车里水示范段工程。“二桥”即沉香大桥和碧江大桥。“三路”即环镇北路,金峰大道和桂澜路北延线。“四纵”即桂和路、大同路、里水大道、佛山一环(东线及北延线)四条南北向城市干道。“五横”即官和路、佛山一环(北线)、里和路、新河路、建设大道五条东西向干道。
水口水道大桥2020年通车,居民从沙涌到金沙洲地铁站的车程从原来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同时也推动了里水与周边的医疗、教育资源共享。
在里湖新城,纵横交错的路网规划也拉开了城市框架,其中夏塘路是连接里水旧城区和里湖新城的门户道路,百合大道是连接里湖新城与旧城区重要的横向景观轴、主干环路,与有轨电车等交通配套一起串起里水30平方公里新中心城区。
里水积极构建由城际轨道、地铁等构成的多层次交通系统,形成快速连接广州佛山中心城区的路网系统,全面融入湾区“1小时交通圈”。内通外畅的里水路网既为产业发展、人才汇聚铺就一条“黄金路”,也为群众安居生活铺就一条“幸福路”。
兴教育
新增过万优质学位
十年前,当里水提出“梦里水乡”战略时,里水人就开始期待一个城市梦——不仅要有青山绿水,更要有留得住人才的城市配套及教育资本。办人民满意教育是里水镇委、镇政府一直坚持的目标。十年间,里水财政教育支出从1.72亿元增加至6.57亿元,大手笔投入奠定了“上善教育学在里水”品牌基础。
2016年,佛山市第一所由楼盘配建、政府打造的优质公办小学——绿欣小学投用,此后一批新校如春后竹笋般崛起,至今新增优质学位逾万个,不断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其中里水镇打造的高端实验学校——南海双语实验学校,办学规模125个班,提供约4800个优质学位。共计投资6.5亿元的里水镇同声第一中学、金峰洲第一小学、美景学校三校已于今年9月投用。
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和广东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集体,里水率先提出基础教育“全镇域、全学子、全学段、全链条”的“四全”发展理念,鼓励学校建设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品牌,涌现了如和顺一中的和善教育、南海双语实验学校的生态教育、旗峰小学的美术教育、里水中心小学的合唱教育、绿欣小学的足球教育、展旗学校的科技教育等特色教育,实现“一校一品、百花齐放”教育格局。
进入“十四五”时期,里水以教育布局优化城市格局,通过实施集团化教育、“六美”生态教育等特色举措,推动上善教育高位再攀升。更为亮眼的是,里水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致力打造“南海学谷”多元化教育平台。这是一个立足广佛、面向大湾区的“党+政+家+校+企”综合培训基地,将为全链条人才培育提供强大源动力,为里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创文明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里水镇百合笔文学协会副会长陈宇宙经常到里水文化活动中心打卡,这里图书馆、乒乓球室、戏剧演播厅、少年活动中心、书画创作展览厅一应俱全。回忆起里水文化的点点滴滴,他不由感叹里水发展之迅猛,文化飞腾之昌盛。
十年发展,里水的文化配套已非常完善,所有村(社区)已100%完成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创建,实现村村有文化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体广场等配套文化设施设备,为居民娱乐、健身、学习等提供场所,大大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硬件升级,里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精彩。梦里水乡文化艺术节贯穿全年,如百合花文化节、水上花市、才艺耀水乡大赛、“粤韵绕古祠”曲艺展演等,精彩不断,里水街坊可开怀畅玩一整年。每年各类活动约300场,受惠群众约30万人次。每年春节前后的水上花市,更是连续四年登上央视。
丰富的文化生活,滋养了人们的心灵,全面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的里水以“1+40+N”模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工作,培育了61名“里水榜样”“里水好人”“南海好人”“佛山好人”,积极传播正能量。在文明风尚引领下,全镇有注册义工逾3万名,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110支,通过链接和整合多方资源,近五年来提供恒常化志愿服务5200场次,服务群众超140万人次。
以文惠民如春雨,以文化人润无声。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看“颜值”,更看“气质”。文明是“湾区名镇”必不可少的特质,也是里水人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
护家园
创建全国安全社区
安全感是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个重要指标。2011年,里水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2014年成功创建“全国安全社区”,2015年成为佛山市首个获评“国际安全社区”的镇街。
多年来,里水从社区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多方面着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让“安全里水”成为梦里水乡又一张亮丽名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几年来里水镇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升级农贸市场14个,全部获评为A级市场,今年还将继续以A级标准完成5个农贸市场升级。目前已有63家农庄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为广大游客创造安全放心的美食体验。此外,里水还推动“粤菜师傅工程”进校园之“安心食堂”提升工程,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里水扎实开展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水上交通和涉农领域、城镇燃气、消防安全、旅游安全、防溺水、自然灾害防御等一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力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里水试点建设智感安防区,搭建“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的防控安全网。如要求三层以上高层出租屋安装“智慧流管”系统,实行租户“刷脸”进门。有效避免租户违规租住出租屋,管理上更加省心,同时也给“别有用心”之人增设一道坎儿,让租户居住更安心。
在后“创安”时代,里水永不停步。里水专门打造了国际安全社区(里水)综合示范基地,全方位提高全镇人民的安全意识,全面构筑起基层社会治理“大安全”管理格局。
惠民生
持续聚焦“关键小事”
走进和顺沿江南路旁的园丁园,精神矍铄的钟婆婆坐在树荫下和街坊们谈笑风生。这里曾经杂乱破旧,每到下大雨容易发生内涝。该小区经过改造升级后,路面硬底化、管线收纳了、环境美化了、排水畅通了,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起,里水全面铺开老旧小区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2个社区合计93个老旧小区改造,共计投入约1.4亿元,改造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约3万人。
近年来,里水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用心用情用力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基本社会服务等。里水残疾人关爱服务中心、里水镇社工站、南海区明慧玩具有限公司分别获评广东省首批四星级社区康园中心、佛山市最美“双百”社工站、首家市级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机构等荣誉称号。
里水长者冯惠卿经常到新兴社区幸福院参加志愿活动,在这里,她交到了朋友,帮助了他人,每天都很开心。在她看来,这就是最美“夕阳红”的美好图景。
目前里水有2家“广东省星级养老机构”(里水颐年院南、北院)和30家五星社区幸福院,为社区长者提供文娱体育、康复理疗、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部分社区还开设长者饭堂、幸福小站等个性化服务,让长者在家门口就能安享晚年。
里水持续聚焦民生“关键小事”,升级便民养老服务,深化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创新优化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补贴,积极推进“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用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举措,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里水镇委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情用心惠民生,真抓实干赢民心,全力构筑梦里水乡幸福家园。
文/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欧林菊通讯员郭璀陈淑仪朱嘉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