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2年10月18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 统筹全镇力量 推动基层善治
    • 深化社区综合治理新市民融入更幸福
    • 推进城市配套提质让安居生活更美好
    • 引入省级医疗服务实现“大病不出镇”

    第02版:特别策划

    • 全民创熟 幸福里水

    第04版:特别策划

    • 大城配套 乐享安居

    第05版:特别策划

    • 一“网”情深 全城守护

    第06版:里商视窗

    • 达成合作采购意向43亿元
    • 丈夫借款买车用于共同生活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 全球高端温泉泳池产销“双冠军”炼成记

    第07版:左邻右里

    • 奉献教育36载 以文化人注乡愁
    • 组织“朋友圈”发挥余热关心下一代

    第08版:上善教育

    • 以体育人 让学生爱上运动
    • 学习时间巧安排 学业兴趣两不误
  • 数字报首页

05:特别策划

一“网”情深 全城守护

里水引入省级医疗服务,创新“全科医学+”医共体,构建健康防护网

2022年10月18日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里水医疗水平近年不断升级。

    ■里水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里水建立全覆盖、立体式“基层防疫网”。图为医护人员为学生开展核酸采样。

    保障人民健康,托举美好生活。

    2016年,里水提出打造“绿色健康小镇”发展目标,构建健康城市、健康产业、健康服务、健康社区、健康人群。近年来,里水布局医药大健康产业,并规划在里湖新城打造健康硅谷,为健康里水注入新引擎。

    健康服务是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民生,是里水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保障。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里水镇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省级医疗服务,创新“全科医学+”医共体,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目标,并凝聚全镇之力,打造立体式、全方位的健康防护网,致力为50万居民打造安居之所。

    强实力

    政校创新合作省级医院在家门口

    “我的第一个孩子就在这里出生,父亲中风也是送到这里抢救。”张秀英是新兴社区居民,距离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方七院”)旧院区只有十分钟步行的距离,这家医院承担了她一家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她感慨道,医疗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她见证了里水本地医疗水平不断升级。

    2016年,南海区、里水镇与南方医科大学提出创新思路,政校合力共建运营新医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为切入点,推进里水及周边区域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以此加速地区医疗资源与高等教育、科技孵化等医院高质量发展要素相互交融,打造出一条互补互助互促、完善高效的教产学研医链条。

    2017年11月,南方七院搬迁投用。“不可同日而语啦。”张秀英说,新医院专家人才多了,开设的科室也多了,以往有大病需要到大医院去看,现在镇内就近就可以了。

    在南方七院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党建引领是关键。南方七院党委书记徐亚非提出“五子”党建理念——党委举旗子、支部结对子、党员出点子、专家开方子、医社一家子。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党建和医疗服务、名医名科、队伍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在硬件达到一流标准的同时全面提升医院软实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三甲医院发起冲击,同时为里水及周边区域300万人口提供高水平、全专结合、中西结合的综合性医疗服务。

    党建促发展的成果非常明显。今年6月,南方七院院长邹小明教授特需门诊来了一名70多岁的患者,气喘吁吁并伴随咳嗽声,他之前在市内三甲医院就医却不见效。邹小明教授为患者问病查体,判断其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基础上,存在冠脉问题,随即收入心血管内科,最后通过放置支架,病人气喘气促等症状大大缓解。

    邹小明教授作为心胸血管外科医学博士,擅长多种心脏和血管手术治疗,曾获首届“中国好医生”、广东省优秀院长、“岭南名医”等称号。南方七院提出“151”人才工程战略,引进人才、以优带优,通过良性竞争、交流学习持续提升自身医疗硬实力。该院已从国内外引进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目前,团队获高级职称的有140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57人,博士26人,博士后5人,研究生导师11名(博导4名)。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关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国卫办医函〔2022〕210号),并通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系统公布各医院考核成绩。南方七院取得跨越式提升,等级核定为B+,排名跻身全国综合医院五百强(位列第465名)、佛山五强。

    短短三年,南方七院从千名开外跻身上游,也成为全国综合实力进步最快的三级公立医院之一。南方七院陆续打造了全科医学中心、骨科医学中心、消化医学中心等知名品牌学科,先后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基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博士工作站、佛山市工程技术中心等优质平台,并有5个专科被列为佛山市重点专科。

    其中,全科医学科获评佛山市“十四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消化内科获评佛山市“十四五”医学重点专科,骨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3个专科获评佛山市“十四五”培育医学重点专科。此次“国考”中,南方七院科研排名位列全国第157名。

    优服务

    社区医生在身边居民小病不出村

    家住里水贤僚村的郑伯,每个月都会定期到医院注射降血压药。以前他会选择市内大型三甲医院,现在他直接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满足需求了。群众这么放心,得益于里水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而作为全科医生的玉开战,从南方七院调任到基层,定期接受医院提供的专业全科培训和技术指导,成为居民身边的“家庭医生”。

    2016年,里水提出“绿色健康小镇”的发展目标后,启动全人口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创新项目,建立“0~100岁健康人群管理体系”,通过链接镇内专业优质的医疗资源,以“传、帮、带”的方式对中心全科医生进行培训,将医疗技术带到镇内每一个村(社区)中,让每位里水市民共享健康红利。

    目前里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40个村(社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等基本医疗服务,让市民看病更方便。

    里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启用后,承担着里水镇和顺片区10多万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除了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外,门诊还提供针灸、推拿、拔火罐等中医理疗服务。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中心门诊亦可提供跟医院一样的取药服务。

    此外,里水还建设了4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常住人口已签约逾86000人,常住人口签约率21%,其中10类重点人群签约率80%以上。基层医疗覆盖率100%,“0~100岁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项目不断深化,涵盖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特殊人群以及全人群的五大健康服务,并选取了北沙、邓岗、鹤峰、金溪、里水5个村(社区)作为示范点。至今已实现示范村(社区)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档管理全覆盖、失能老人康复服务全覆盖、公立中小学校医托管全覆盖。

    2022年,里水计划针对人群特点推出“乐孕、护苗、提素、安心、康老”五项行动,村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筑防线

    织密健康防护网守护50万里水居民

    里水镇地处广佛交界,人口基数大、结构复杂,加上广佛候鸟多,人员流动频繁。守住健康大门,为镇内50万居民健康保驾护航,是里水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

    在近三年疫情防控工作中,里水镇党委、政府统筹兼顾,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慎终如始,创新联动,集全镇之力织密健康防护网,全力保障民众健康。

    里水镇探索的新型区域医共体运营模式——“全科医学+”医共体,为里水全区域、全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与照护,是健康防护网的基础。

    医共体在统筹大学、政府与行业机构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内部划分为龙头医院(南方七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校医室、企业医务室等共3个层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

    在社区疫情防控中,医共体所有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及健康促进员共同出动,通过上门走访等方式,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充分发挥了全科医生团队作为里水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角色。

    除了医护人员冲在一线,里水党委政府还凝聚了400多名公安干警、1200多名治安联防队员、200多名流管专员、100多组“三人小组”,以及机关办公室三分之一人手,融入日常疫情防控网格。里水40个村(社区)均成立1个疫情防控工作临时党支部和1个里水突击队临时党支部。

    里水镇党委一声令下,里水广大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与广大群众即可火速加入“战斗”。在里水40个村(社区)、21所学校、3家养老机构、709家规模以上企业迅速织起了全覆盖、立体式“基层防疫网”,全方位守护里水人的健康。

    提供方便、快捷、舒心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居民感受到医疗服务贴心又省心;集全镇之力构建的健康防护网,全方位守护家园,让居民倍感安心又放心。

    一“网”情深系民生,这是里水人的民生福祉,是里水吸引人才落户、龙头企业进驻的良好营商环境。当前,里水正在大力发展医药大健康产业,将进一步助力提升健康管理、医疗技术水平,造福百姓,这正是里水打造幸福的“梦里水乡湾区名镇”的生动实践。

    文/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通讯员郭璀陈淑仪朱嘉泳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