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拳市级非遗传承人黄新健
习武五十载 矢志传承白眉拳

■黄新健为学生展示每一个招式,每一个动作,让学生深入理解。

■黄新健、黄国健与徒弟们合影。

每天里水镇麻奢小学早操音乐响起后,便能听到学生快速集合的移动声,随后还有整齐响亮的喊声,好奇的人只要往操场望去,就能看到全校学生们踏着节点耍白眉拳的震撼场面。场边,一名武术教练在认真观察学生们的一招一式是否到位,他就是白眉拳第八代传人、白眉拳市级非遗传承人黄新健。
六岁开始习武,师从白眉拳第七代传人陈宗良,苦练多年后回乡开武馆授徒。他不仅向年轻一代展现武术文化,更是肩负起让武术走进校园的重任,誓要将白眉拳精髓传承,把武术精神发扬光大。
辗转多地拜师学习真功夫
“我6岁开始就跟着村里的教头学拳,为了自卫防身!”今年58岁的黄新健依然记得年少时学武的初衷。
读书时,他加入了北沙小学武术队,开始接触国标拳。一直到高中,他在村里学习传统武术,在学校就学习国标拳,每天早晚坚持训练,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功底。
高中毕业后,黄新健来到广州工作,还不忘寻师学武。1981年,适逢陈宗良和陈飞鸿在广州开白眉拳培训班,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每天下班后都坚持去上课,对白眉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因工作调整,他只能告别师傅们。
“缘分有时真的是注定的,不久后我又在云浮遇到了师傅。”回想当年的经历,黄新健觉得历历在目。原来,1992年他和弟弟到云浮开建筑公司,偶遇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也是学白眉拳,他的师傅竟然也是陈宗良。于是在云浮,他和弟弟就正式拜陈宗良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白眉拳。
从此,黄新健的生活就围绕着工作和练拳,每天下班后赶到武馆学习,结束后再摸黑骑车回住处。
“那时学白眉拳的人不少,但真正系统学的人不多,我们师傅就是其中一位,他毕生都在研究白眉拳。”黄新健说。
师傅意外去世,黄新健也没放弃,跟着同门师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开馆授徒成为非遗传承人
黄新健兄弟系统学习了白眉拳后,总想把师傅这一门拳术传给更多的人,于是2000年回到北沙开了“北沙武术醒狮馆”。每个周末,总有一批年轻人从各地如约而至,虽然年龄、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同样的目标:跟着师傅学好白眉拳。
“为了专注传承白眉拳,把这一门武术系统传授,才注册成立了正式的武馆。”4年后,经过黄新健的不懈努力,以及上级与本地政府的支持,北沙武馆成功注册,成为当时南海区的第二家武馆。经村民同意,把黄氏宗祠用作武馆场地,从此,越来越多人前来学习白眉拳。
2007年3月,北沙武术“白眉拳”被南海区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白眉拳”被佛山市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立项申请广东省非遗,黄新健、黄国健等被确认为“白眉拳”第八代传人。
“北沙武馆名声起来了,最辉煌的时候,收徒近百人。”由黄新建兄弟掌舵的北沙武馆,成为了白眉拳非遗文化的展览馆,吸引了不少武术爱好者及学生前来参观。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学武防身需求日益淡化,也鲜少有人会选择练武健身。黄新健认为,要开拓更多的渠道宣传白眉拳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白眉拳,而他的徒弟们也是积极利用各种平台推广白眉拳。
练武立德最好的传承在校园
黄新健认为,最好的传承是在校园。最开始,里水镇旗峰中学要在大课间练武术操,他就和弟弟为学校录制了白眉拳课间操。此外,为了让更多学生可以了解、学习白眉拳,他们还加录了白眉拳的初级拳——《石狮拳》。
这一尝试得到了学校与学生的肯定了,黄新健更坚定地把传承重心转移到校园里。
2012年起,他到麻奢小学担任武术教练,向该校师生传授白眉拳。“学生大都是零基础,要把他们培养起来,就要有合适他们的拳法。”为了全面推广白眉拳,该校不仅要求全校体育老师学会白眉拳,并设有每日白眉拳课间操和每星期固定一节的武术课,还专门推出了麻奢小学武术系列教材。
不仅如此,黄新健还推动麻奢小学成立了“象林武术队”,吸纳功底好、兴趣浓的学生入队,每天坚持集训,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也代表学校在市、区,甚至省赛事上拿下了多个奖项,助力学校打响特色教育品牌。
“武术是讲究精气神的!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最基本的礼仪!”黄新健指导学生练习白眉拳,不仅传授拳法,更是为学生传递“文武立德”的理念,言传身教把武德传承下去。如今,麻奢小学已成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眉拳传承基地。
今年读6年级的马镇宇曾在省赛中凭借白眉十字拳斩获一等奖,他希望长大后希望能回麻奢小学教白眉拳,把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听到徒弟的愿望,黄新健欣慰地笑了,还不忘嘱咐:“你以后升到中学后,要进入武术社团,把白眉拳教给同学们。”
作为白眉拳项目传承人,黄新健深感肩上的重任,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近来,他更是多方走动,积极推动武术省赛落地南海,为本地学子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提升技能。他相信武术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欧林菊实习生梁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