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言 有勇知方恭敬桑梓
陈万言(1519~1593年),字道襄,号海山,明九江堡东方滘口人,生长于明代中叶。陈万言自少聪明好学,才华出众,11岁,被当时的岭南督学、理学名宦林希元称为“奇童”,补为邑庠弟子(秀才)。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考上举人。三十五年(1556年)成进士,走上仕途,先后出任池州府推官、监察御史、江西副使、江西右参政。
锄奸惩恶,兴利除弊
陈万言为官20多年,身居庙堂一心为民,锄奸惩恶,兴利除弊。初授南直隶池州府(现属安徽)推官时,为民减税,惠政于民,打击盐商勾结宦戚扣纳盐税,使盐课税增至10万两,事迹被《池州府志》记载。升监察御史后,不畏权势,支持御史邹应龙弹劾恶官严世蕃贪赃枉法等罪行,其他官员都担心招来杀身之祸不敢呼应,陈万言却毅然挺身支持御史,奸党也因此都怕他。督学江西时,教诲后生要为民着想,“得汝与他省得银子三分时,彼百姓夫妇睡在枕上也说汝好”,因此得“民有青天之颂”的美名。
抗击倭寇,平定倭患
任提刑按察司副使时巡察福建,正值倭寇来犯猖獗,陈万言与福建抚台汪道昆一同推举总兵官戚继光为抗倭将军,荡平倭寇,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陈万言、汪道昆和戚继光因此成为莫逆之交,他们铸造三剑,各人收藏一把为日后会合之券,留下“三剑合一”的佳话。
情怀桑梓,造福乡民
位于沙口社区的惠民路,其得名源于陈万言参与修建并撰写碑记的惠民窦。惠民窦遗址在九江闸边,被后人称为闸边闸。可惜的是,1958年兴修水利时已被拆除。而陈万言为惠民窦所撰写的碑记被《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了下来。这份碑记写于明万历癸未年(1583年)孟春,是陈万言告老还乡一年多后所写。在碑记中,他恩威并济,言之切切,讲述了惠民窦修建的始末,以及改闸为窦,造福于民的用意。
除此之外,陈万言还参与多项家乡建设,如修建东方围,建九江大墟、关圣帝君庙、奇山龙母庙等。其中,陈万言在九江大墟正埠街建关圣帝君庙,希望借关帝的忠义之名,“为世道泯诈虞,为人心祛叵测”,并亲笔书写关圣帝君庙的木匾。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关帝庙已拆很久,木匾也只残留“帝君庙”三个字。而在墟心关圣帝君庙后面,还留有一口陈参政井,原井面边缘四边各刻有一字,为“陈参政井”,但由于历史久远,字迹已模糊,此井也废弃多年。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万里通讯员/刘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