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12月22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01版:桂城社区

    • 你永远可以相信桂城
    • 再下一城!平南表决通过率99.88%
    • 自我革命争先突围 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 努力当好“店小二”助力企业谋发展
    • 党建+创熟打造互信共治小区
    • 冬季进补有讲究运动健身需适量

    第02版:重点

    • 努力当好“店小二” 助力企业谋发展

    第03版:关注

    • 查问题找差距 探新路谋发展

    第04版:要闻

    • 夏南二“旧改”环境收益双丰收
    • 平洲工业园改造拿下重要一“役”

    第05版:关注

    • 党建+创熟 打造互信共治社区

    第06版:文明新风

    • 长者学习养生知识
    • 暖心防疫盲盒给居民小惊喜
    • 志愿者为21位长者义剪
    • 亲子做汤圆贺冬至
    • 小朋友体验十番乐器
    • 亲子互动集市欢乐多
    • 亲子读书会拉近大小距离

    第07版:生活服务

    • 七旬婆婆置换关节重获“右手”
    • 冬季进补有讲究 运动健身讲技巧
    • 考验期内犯新罪社矫对象缓刑被撤
    • p64

    第08版:桂城掠影

    • 《趣味转盘》
    • 外出写生
    • 寻美
    • 第一次失眠
    • 城乡融合 和谐东约
    • 征稿启事
  • 数字报首页

05:关注

桂城大新社区凝心聚力构建小区治理新格局

党建+创熟 打造互信共治社区

2021年12月22日

■12月15日,桂城大新社区组织富丰新城首届业委会、楼长代表、物业公司召开富丰新城小区综合治理总结会议。

■楼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小区里开展摩电宣传。

■互信共治让富丰新城小区居民相处更加和睦。

■小区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探索新时代下社区治理创新机制和路径,对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社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哪?有何破解之道?12月15日,桂城大新社区组织富丰新城首届业委会、楼长代表、物业公司召开富丰新城小区综合治理总结会议,探讨更换小区防火门、改造扩建电动车充电桩、清洗人工湖等小区治理问题,发挥社区党委和党员的“火车头”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有效突破治理困境,助推形成“邻里情深,互信共治”的小区治理格局。

/党建引领/

“党员楼长制

”助力小区善治

桂城大新社区富丰新城为新型小区,共有20幢楼宇,总户数2800多户,居住人数约9000人,非户籍人口约占目前居住人口的76%。小区面临着邻里关系陌生、小区认同感与归属感低、沟通议事平台缺失等问题,衍生小区管理乱象。

那么,如何才能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寻找到善治之路?经过反复探讨,大新党支部制定了以党建为引领,以创熟为抓手的思路,通过在富丰新城内推行党员楼长制,促进新市民融入,推动多方协商共治,逐步实施小区综合治理。

2017年2月下旬开始,大新社区全面开展入户走访、登记工作,在完善住户资料的同时,着重增加党员身份摸底工作,发掘在辖区居住的机关党员和流动党员。为提高党员参与社区营造的积极性,社区党支部通过多次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党建创熟论坛等形式,通过重读党章、讨论如何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等议题,逐步调动机关党员、流动党员参与居住地建设的积极性;组建“党员创熟基地”,吸纳了67名党员加入,并开通微信群,通过一个带动一个的方式,使基地成员不断壮大。同时,借助他们的力量,开展各项社区工作,使党建真正融入社区建设当中。这些党员便是党员楼长制的后备人选,也是社区“创熟”工作的星星之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越来越多辖区居住的党员慢慢向社区党支部靠拢,党支部开始将“党建”和“创熟”联合起来,推行党员楼长制。当这个设想在党员座谈会上提出之后,党员主动站出来亮身份,要求担任楼长。经过筛选,大新党支部在富丰新城开展“党员楼长制”试点工作,借助党员楼长既是党员亦是街坊更是楼长的三种身份,发动街坊参与社区建设。例如在党员楼长的发动下,定期召开楼道会议,收集街坊意见及诉求,以此凝聚居民、物色社区骨干,并组建社团组织。

沈霞就是一个热心的党员楼长,也是富丰新城街坊会副会长,同时也是大新翰林文学社的创办人。她长期奔走于小区楼道与社区之间,做到上传下达,用心用力参与小区治理。每逢寒暑假,举办公益国学义教班;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参与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发动学生、家长积极接种疫苗共筑“防疫网”。

/多管齐下/

居民成为小区治理主角

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党员楼长找到社区矛盾的突破点,从解决群众最关注的环境、治安等角度开展工作,也由此带动许多社区居民逐渐加入到社区治理中来。

例如,党员楼长通过组建“大新之心”党员志愿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服务小区、服务楼道。每周日党员楼长都会带领街坊在小区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包括关爱身边人、美化家园、楼道巡查、文明出行引导等。同时,通过这样的志愿服务提升了街坊的公共意识,使得他们很快就熟络起来,建立邻里情。此外,该志愿队还成立了小区卫生监督小分队,对物业保洁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对乱扔垃圾的街坊进行劝导,此举得到很多街坊的认可。“看着我们的家园慢慢变好,要感谢社区,更要感谢我们自己。”富丰新城小区新市民蔡姨说。

由于党员楼长经常挨家挨户串门、发动街坊参与社区活动,渐渐地街坊对党员楼长的印象加深,党员楼长的威信逐渐树立起来,楼长们也自觉肩负起“和事佬”的角色,对于左邻右里或楼上楼下的邻里小纠纷,楼长主动化解,使街坊感情和睦、楼道熟人氛围愈发高涨。2019年6月成功组建了富丰新城街坊志愿互助会,让更多的社区骨干加入小区治理工作,让小区居民成为小区治理的主角。

此后,在党员楼长和街坊会成员的“加持”下,2021年2月富丰新城第一届业主委员会正式在民政局注册备案成立,7名委员中有4名是共产党员。红色业委会的成立有效解决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协调好了业主与物业、开发商之间的关系,维护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共同提高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

以12月15日召开的富丰新城小区综合治理总结会议为例,业委会成员对近期工作进行汇报及分享成效,要求物业公司加强电梯维保、改造扩建电动车充电桩、清洗人工湖,并争取恢复开通小区公园路双向行驶等,以业主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为抓手,实现了业主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人人有答复”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可见,创新社会治理不是仅仅维护社区秩序这么简单,而是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治理难题。今年5月,桂城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每一个社区都面临着疫情防控的重任。此时,该红色业委会自发组织居民当起志愿者主动为核酸检测人群提供服务,对小区进行闭环管理,在小区门岗轮班值守,及时在业主群分享社区实时疫情防控动态,解答业主疑问。在社区最需要人手的时候,他们主动站出来支持社区工作,成为传达防疫政策的“信息员”,促进业主之间的健康良性互动,从而把矛盾稳控在小区、化解在基层。

/借力﹃创熟﹄/

打通小区治理“最后一米”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正逐步在社区集中,一些突出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也逐步在社区交织。比如人口流动带来的安全防范问题,高空抛物问题、犬类安全及扰民问题、社区环境保护问题等。这样的现状,给社区以及物业公司履行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职责提出了新的挑战。

回看富丰新城走过的五年“创熟”路,桂城大新社区形成“党支部——居委会——党员创熟基地(党员、流动党员)——街坊会——楼道党小组——楼长——志愿服务队——居民”的社区治理架构。在党小组及党员楼长的带动下,小区“创熟”氛围高涨,邻里关系日益走近;小区居民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日益提升,越来越多居民自发参与小区自治管理。

不仅仅是在富丰新城小区,桂城其他植入“创熟”理念的小区,就颐景园小区来说,通过几年的“创熟”,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引领、小区街坊会、物业三位一体的社区治理局面和工作体系,确定了楼长制治理模式,并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打造睦邻友好的熟人社区。在此过程中,社区党委的领导是社区治理的核心所在,物业管理服务的标准化是坚实保障。

在颐景园,居民都知道有个“同心阁”,在这个集党建、居民议事、社团自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阵地里,业主可以在这里议事、享受各种便民服务、开展文体活动。它是为了解决小区治理“最后一米”问题而生,是“党建引领,创新服务”的有效实践,有力地传递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正能量,这些都是“创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转变。

桂城“创熟”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桂城将继续做好“创熟”工作,做好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创熟”建设,推动党领导基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建设与南海区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冬冬通讯员王小姬黄少影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