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凤鸣获第三季度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检查明检村(社区)第一名
提升村环境 留住渔乡情

■北区渔村入口处,打造了三山“香港仔”的主题社区公园。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改造提升后的篮球场美丽整洁。
近日,2021年第三季度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检查结果公布。在对全市五区23个镇(街)45个行政村(社区)的检查中,桂城街道凤鸣社区以90.134的高分荣获明检村(社区)第一名。
近年来,凤鸣社区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优化社区公园、完善健身设施及路面设施等,不断美化村居环境。此外,通过社群同心解决三大人居环境整治难题,不但保留历史渔村文化,人居环境也在逐步提升。
变废为宝12天改造篮球场
位于三山片区的凤鸣社区成立于2013年,是一个兼具城市与农村、工业园区三种形态的混合型社区,因为至今还保留渔业,被称为“南海最后一个渔村”。2019年,风鸣社区被列入为桂城街道乡村振兴试点单位之一,围绕北区渔业文化元素开展规划设计,并落实居民自治公约,建设美丽和谐新社区。
为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今年,桂城街道因地制宜盘活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打造了一批小公园、小花园、小菜园和小果园,社区则负责对“四小园”进行管理及优化。而凤鸣社区管理及优化成效最好的,便是今年新建的山边公园及翻新的社区公园。凤鸣社区党委书记谭灿斌介绍:“社区以‘变废为宝’为原则建设和改造公园,例如山边公园就是利用靠近山体的闲置地新建的。另外,社区还利用一些小范围的闲置空间去设置花廊。”
街道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凤鸣社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曾提出一个月内改造社区公园内篮球场的设想。“经过多次考察和商讨,我们一致认为蓝色系的篮球场和渔村风格最相配,所以从地面到灯光架都用了同个色系。”谭灿斌说,虽然建设时间短,但在班子成员的领导监督下,社区和第三方公司全力赶工,仅花了12天,就完成整个篮球场的改造提升,还修缮了绕园而建的花廊。
“由于使用时间比较长,以前篮球场地面都会有一些小坑,虽然不大但也容易绊倒人。”北区居民邓先生指着优化提升后的社区公园说,自从公园和篮球场硬底化改造后,散步的地方平坦宽敞了许多,看上去特别舒服。此外,社区还在地面硬底化的基础上,完善两大公园的健身设施,为居民提供了茶余饭后活动的好去处。
优化硬件策划“微改造”工程
美化村容村貌,少不了对每个环节的精雕细琢。谭灿斌还策划了一系列“用文化留住乡情”的项目,陆续在社区内开展充满渔村风味的“微改造”工程。
2017年,凤鸣社区将一间旧鞋厂改造成渔业文化展馆,在传承渔业文明、保存渔业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为党建教育示范基地。而渔业文化展馆门前巷道两旁也贴有特色浮雕,仔细观察,其中一边是咸水歌歌词。原来,社区巧妙地利用剪纸形式的装置,既弥补了墙体的缺陷,又强化了装饰效果,更突显了渔村的文化底蕴。
2020年,社区还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提升中,不止在入村口、市场口和居民楼外墙打造“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疍家精神”等三大主题浮雕,更将疍家文化故事展示廊设于渔村港湾栈道旁,让来往游客感受渔家风情。
而白石岗地块规划工程也于今年顺利完工。在北区渔村农村信用社旧址旁边,原来灰旧的墙面消失了,一幅长19米,高2米板的墙画取而代之。此外,还有“仁智礼诚”等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彩色墙画,图文并茂,为简朴的渔村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党建引领社区榜样宣传引导
对于凤鸣社区的居民来讲,变化最大还有不断增加的便民设施。榕树头下,居民不再各自“担凳仔”,他们更愿意坐在崭新的铁制座椅聊家常;各家各户门前,居民不再随处放杂物、渔网,他们认为北区经联社免费送来的不锈钢收纳架更实用;巷道拐角处,再也看不到垃圾,居民们都有意识地把垃圾和废弃物扔进新设置的垃圾桶中。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党建引领下,社区工作人员和驻点党员志愿者作为“先行部队”,将北区渔村进行了“翻新”,不仅清除了避风塘的菜棚、鸡棚,也针对公共空间杂物乱堆放和乱搭建现象进行整改,在公园旁、栈道旁等地方新划了不少停车位,社区人居环境越变越好。
据了解,北区渔村目前共有房屋291间,户籍344户,共1289人。谭灿斌说,在榜样力量的宣传引导下,现在,越来越多居民切身感受到了变化,也自发参与到房前屋后、村巷道杂物的清理行动中,自觉维护共同的生活环境。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丁当通讯员卢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