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只脚踏入“鬼门关”的陈叔救回来了
省医南海医院心内科、心外科、CSICU等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危重患者

■省医心外科简旭华主任团队顺利为陈叔完成了高难度高风险的急诊手术。
多重耐药肺脓肿、严重心力衰竭、消化道严重出血……今年57岁的陈叔前段时间经历了数种重大疾病的打击,进行手术后还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差点就进“鬼门关”了。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下称“省医南海医院”)心内科、心外科、CSI-CU、介入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的及时、精准救治下,才幸运地把陈叔的生命拯救回来。
血管堵塞瓣膜返流心脏“告急”
陈叔有糖尿病史,长期抽烟,血管条件和肺部情况都不太好。一个月前,他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肺脓肿和心脏问题。在其他医院进行肺脓肿切除手术后,发现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于是来到省医南海医院心内科就医。
在患者要求下,医生对陈叔进行支架植入手术。然而,手术进行到一半,突发情况就发生了。由于陈叔血管堵塞严重,支架植入虽然疏通了一条血管,但却在短时间内加重了心脏负担,心力衰竭的情况在手术台上就明显加重了。“当时患者血氧和血压都下跌,住进了CSICU并邀请心外科会诊,我们决定给患者进行急诊手术,为患者搭桥和置换瓣膜。”省医南海医院心外科医生柯英杰表示,陈叔术前检查诊断为重度二尖瓣返流,中度三尖瓣返流,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前降支全程钙化,近端90%狭窄,旋支冠状动脉70%~90%狭窄,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可以说陈叔的心脏供血血管几乎都是堵塞的,几扇“心门”也坏了,心脏正在“告急”。
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危在旦夕
在省医心外科简旭华主任团队顺利地为陈叔完成了这一台高难度高风险的急诊手术后,省医南海医院CSICU细心照看,稳定了几天却又突发危险——消化道大出血!“其实陈叔手术前就已经发生过消化道出血,再经过这次心外科手术的打击,身体可能吃不消,消化道出现了应激性溃疡,这是常见的心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省医南海医院心外科主任、CSICU主任曾嵘表示,陈叔一晚上拉了3000毫升的血样便,出血量大、速度快,CSICU连续给陈叔输了14单位血,相当于给陈叔换了大半身体的血。
由于情况紧急,CSICU一方面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模式,邀请普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等科室会诊,另一方面当即给陈叔做了CTA检查寻找出血点。幸运的是,CTA明确诊断陈叔为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并且精准定位出血位于升结肠中段,有实施介入手术的指征。
于是,省医南海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罗东“临危受命”,在其他科室和省医的“后盾”支持下启动介入止血手术。“手术并不难,但因为陈叔此前做过其他大手术,常规入路口有粘连,我只好另辟蹊径。”罗东表示,手术从陈叔右手臂入路,相对“陌生”的血管路径也给手术带来一定难度,但凭借着丰富的手术经验和设备的精准导航,罗东很快找到了“靶血管”,并“关了阀门”,陈叔终于被抢救回来了。
多学科协作救治危重病人
“消化道出血是比较危险的并发症,以前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都会开启‘绿色通道’把患者送到省医抢救,但这次患者危在旦夕,转运过程可能会增加风险,而且经过多次历练,我们医院的团队也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进行抢救了,于是我们决定全力以赴,就地抢救。当然,我们也做好了万全准备,救护车、应急血包等已提前备好,并联系好了省医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床位,以防万一。”曾嵘说。
得益于省医南海医院的MDT多学科协作模式和全院医护人员们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省医南海医院救治危重病人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据悉,MDT是现代国际医疗领域广为推崇的领先诊疗模式,在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的同时,可以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实现医生、科室和医院的共同提高,把各科资源和优势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质量。未来,省医南海医院的MDT将进一步造福更多市民群众。
文/珠江时报记者邹韵斯通讯员陈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