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叠滘八旬老人孔树:
主编多部乡志族谱承载叠滘历史记忆

■孔树给孩子们讲故事。(受访者供图)

■孔树展示自己编写的《养文 达理》。 (受访者供图)
今年重阳节,年过八旬的桂城叠滘老人孔树用古文写下一首《怀旧赋》,旨在向年轻人寄语要紧握青春的宝剑,立志多在有益于人类事业发展的地方用刃。
写作、记录是孔树最大的兴趣爱好,他从十几岁开始迷上搜集史料,退休后开始正式编修村史乡志。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主编了《叠滘乡志》《潭头村志》《茶基村志》《庆云村志》等多部村史乡志以及多部族谱,共约160多万字,详细记载了叠滘这片岭南水乡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
用心搜集历史资料素材
“需发奋,团结修;舒展智慧,未雨绸缪。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驺;司晨守夜学鸡犬,刻苦耐劳效马牛。”这是孔树写的《怀旧赋》其中一部分内容,描述的是自己的经历,也是对年轻人的寄望,希望年轻人可以做到“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从《怀旧赋》里可见,孔树是一个励志的人,也刻苦耐劳。两岁时,他跌伤了左脚无钱医治,落下终身残疾,后来通过不懈努力,慢慢学会了行走。十几岁时,孔树在村里做点文书工作,每天在村子里走访,也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历史。于是,一有空闲,他就专注于整理历史资料素材,或漫步于叠滘的大街小巷及田野上寻找史料,逢人便问,凡事必记,所有记录都请供料人签名、盖私章或按指模,以资证实。
有一天晚上,孔树约了当时人称“叠滘通”的杨其若先生和热心乡事的一众老前辈,开展搜集家乡历史资料的座谈会,因为没有时钟,不知时间,听到雄鸡报晓才发现竟然讲了一整夜的故事。
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孔树也曾受到过挫折,但他没有放弃。他还进修过会计、电工等技能,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事相关工作,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
迄今编修160多万字作品
1999年,退休后的孔树正式开启村史乡志编修工作。“当时,我的退休费仅够应付日常生活,于是就学种兰花。当时兰花种得好,又遇到旺市。然后,我用卖兰花的钱购买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孔树说,当年他已年过六旬,还学习了用五笔输入法打字等技能。经过孔树的不懈努力,2007年6月,《叠滘乡志》正式首发。后来,他又主编了《潭头村志》《茶基村志》《庆云村志》以及多部不同姓氏的族谱,合计160多万字。
孔树在编写乡志时,为了核实一些史料,不仅在珠三角多地走访,还曾前往北京、南京等地。记者翻阅孔树主编的村史乡志时发现,里面有当地天文地理自然现象的记载,也有基础建设、社会发展变迁、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民俗变迁等方方面面的记载,可以说是详细记载了叠滘这片岭南水乡的历史记忆。
“我本身是终身残疾,但在新社会的阳光普照以及祖母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增强了生存的信念,立志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孔树说,他编修村史乡志,就是希望通过真实的资料,给予人们总结过去、发展现在、造就将来的启示。
进校园给学生讲故事
近年来,孔树先后获得“关爱桂城”奖、“南海好人”称号等荣誉。如今,已年过八旬的他除了继续编修乡志外,还义务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解诗词、村史等,教会他们“怀旧”和“德义信廉”。孔树说,孩子们只有知道以前的艰苦岁月,学会“怀旧”,才会更加珍惜如今美好的生活。同时,他们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道德、正义、诚信、廉耻”,才能学好知识。
孔树会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向上,还会讲述中国古典诗词,让孩子们与千年前的先辈们来一次对话。“我在学校给孩子们讲的都是故事,但是对一个民族来说这些不是故事,是我们过往的经历。”孔树说。
每次受到邀请到学校讲课后,孔树都会事先准备好课件,他说:“要让孩子们知道你要讲什么,他们才会有兴趣。”而这些课件就来自于他自己编写的“教材”。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承诺》,把自己对中华古典文化的理解写成了《养文达理》《恭谒古缘》,希望在社会上留下一些足迹。一些孩子听完课后有疑问,会写信向他提问题。“我很开心能收到他们的提问,这说明我的授课有作用。”孔树说。
谈及孔树,不少村民都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村民梁先生说,阅读完村志等书籍后,他对叠滘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深感自豪。
叠北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撰写乡志和村志不但可以让新生代村民了解叠滘发展的历程和变迁,也能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后续社区会持续加大传统文化保育方面的投入,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冬冬
实习生张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