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记忆
◎莫受耿
今天和妻子一起搞卫生,看到放在睡房飘台上的那个暖炉,一捧红红的暖意从记忆深处漫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凭布票买布,买不起衣服,我们一年到头都穿着单薄的衣裳,赤着脚。记得那时冬天早上赤脚上学,地上有一层薄冰,走这样的路,脚冻得通红,身体瑟瑟发抖……没办法,贫穷就得挨饿挨冻。因为怕冷,要是没事都不愿意出门,一家老小就会围着火堆烤火。
烤火是孩子时最快乐的记忆。醉翁之意不在取暖,在乎那些美味。当时物质匮乏,能让孩子烩的不外就是番薯、马铃薯、花生、玉米、蚕豆之类,可这些美味毕竟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胃,为了觅食,我们把角角落落都扫荡一遍,能吃的基本无法躲避我们的“法眼”,就连家里谷仓的谷子、田里还没长大的番薯,甚至连棉花籽也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
家里的火堆一般大人早上起来煮早饭后就把那些还没完全燃烧的碳放在烂镬里,要烤火的时候,再放一些芦苇秆、竹根、树枝上去。孩子们喜欢凑热闹,不是到这个家就是到另外一家去烤火。三五孩子或蹲或坐在火堆边,把藏在口袋里的番薯、马铃薯、花生、玉米、蚕豆之类拿出来,一小点一小点地放到火堆里,用小棍子搅着拌着,不一会儿,玉米、蚕豆、谷子就会嘣的一声爆开一粒,嘣的一声又爆开另外一粒,不管是爆开的还是没有爆开的,也不管烫手不烫手,放在手心里拍拍吹吹,丢进嘴里,那种独特的、又香又脆的味道,就算当下最先进的烤炉烤箱之类的家电烤出来的,也绝对媲美不了。
等最后把放在火炭下的番薯、马铃薯烩熟吃完,发现肚子还饿,怎么办呢?在家里翻箱倒柜,发现母亲收棉花后掰出来的一代棉籽,拿一把出来,先放几颗到火堆的碳里烩着试试,“哧,哧”烩着烩着,棉籽咧开了小嘴,一股香味飘出来。拿着放在手里,掰掉外面那层硬壳,虽然里面的肉少,可香喷喷的,还是让我们的味蕾欲仙欲死,很是受用。
仿佛一夜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吹遍祖国各地,责任田承包,农民开始逐渐摆脱贫困,不但能吃饱饭,还有了毛衣、棉衣、鞋子等各种商品,吃得饱,穿得暖,家里基本不再烤火了,那些用来烤火的烂镬烂陶瓷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火笼偶尔还用,就是一些有婴儿的家庭,有时在潮湿的霉雨天,用来烤孩子的衣服、尿布等。
九十年代中,我在佛山转业又结婚,孩子是在冬天出生,给孩子洗澡时总担忧冻着孩子,就到商场买了一个当时很流行的取暖器——电暖炉。每天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把暖炉的电源开关一打开,整个浴室就暖烘烘的,给孩子冲凉时间再长也不用担心了。
妻子的父母从乡下出来帮我带孩子。老人特别怕冷,白天家里开着暖炉,倒也温暖,可晚上被窝寒冷,怎么睡也睡不稳当,当时刚有电热毯卖,我就给老人添置了一张。电热毯,在九十年代起,温暖着一代的人。
如今,不要说电热炉、电热毯,还有了暖水袋、暖宝宝、浴霸等各种先进的取暖用品,连空调都做成变频的了,冬天可以开着制热功能,调到自己想要的理想温度。
取暖器的发展变化,其实就是祖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取暖器的发展,见证了祖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走上繁荣富强的风风雨雨。如今,国泰民安,百姓安康,生活在中国,生活在佛山,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