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南海大地上的艺术盛宴
11月18日,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在西樵启动,134位/组国际艺术家在地创作73个艺术项目,将西樵全域176平方千米打造成“没有屋顶的美术馆”,让艺术之美与南海乡土文化相互激荡。
这是一场世界艺术与南海乡村的精彩对话。回到“最初的湾区”,探寻千年文脉,南海向世界发出邀约:以艺术为坐标,讲述南海故事,推动地文化走向世界。
这是一种“以文化艺术推动乡村振兴”的解决方案。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探索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这是一次涵养城市发展新气质的重要尝试。通过大规模、全域性、全景式地举办大地艺术节,探索打造“爆款”超级城市文化IP,提升南海城市影响力。
如今,透过这场开在南海大地上的艺术盛宴,南海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被有效激活,这座岭南千年古郡的独特魅力被充分激发,南海自信自强的内在力量也被逐步唤醒。八方游客慕名而来,在南海开启一场大地艺术之约。
在南海发现﹃最初的湾区﹄
翻开厚厚的古籍,南海历史的厚重感便迎面扑来。南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山水相济、人文共美,广袤的乡村蕴藏着数不尽的风情、记忆以及故事。这里青山绿水、文脉绵长、底蕴深厚,是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经济重镇,也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地方之一。
南海有太多的价值、太多的故事可以挖掘。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传统文化受到新事物的冲击,导致“宝珠蒙尘”。
城市因为有千姿百态的历史文化,才有过去与未来的精彩对话,如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解读并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里。
树叶随风起伏摆动,像水花般衬托着鱼,树下的游人坐上跷跷板,在游玩中产生的动力牵引着树冠上“鱼”游动,正如桑基鱼塘里鱼与树,树与塘,塘与鱼的关系,互相交织、和谐共存……
在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里,新落成的艺术装置《鱼跃鸢飞》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家沈烈毅的作品。“这是一种良性生态循环模式,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动缩影。”在驻地创作的一个月里,沈烈毅深深被南海西樵山下的桑基鱼塘所吸引,这里独特的传统文化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南海让人着迷的文化魅力不止于此。
在西江边的太平墟,艺术家修缮沿江旧民房、老旧市场等,形成独特的艺术景观,重现老街区的繁荣;在儒溪村,艺术家米诺携手46位艺术家,将老民居作为150件艺术盲盒作品的展示空间,带来艺术盲盒新潮体验;在听音湖畔,艺术家向阳将收集来的残旧古家具与木制建筑残件重新拆解、打磨、组合,拼接起儿时记忆的船,也唤起南海人寻梦起航、向世界探索的精神传承……
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当地文化浸染的痕迹,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在寄予乡村振兴的厚望。
推进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如何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拿出好的方法,避开与全国千村一面?南海正尝试通过大地艺术节,寻求新的突破。
这次艺术节以“最初的湾区”作为策展主题。从南海的地理地缘、历史文明、思想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可以看到南海之于岭南地区、广府文化、珠江三角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这些概念范畴下的地位与价值,这和“最初的湾区”不谋而合。
如今,通过艺术节,更多的佛山年轻人把目光拉回到南海的生长之初,去看看流经的西江和北江、南迁渊源、理学沃土、桑基鱼塘……艺术可以为当地服务,通过讲述南海的当地故事、活化利用旧空间,再通过艺术的创作去给予空间,赋予新的生命。
如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所言,“我们期望,以艺术凝结精神力量,以文化引领城市飞跃,向世界展现南海风采。希望大家多来南海,走走看看,在艺术大地上遇见南海美好,在交流合作中共享时代机遇。”
以艺术之美推动乡村振兴
大地艺术节创立之初,就肩负着“激活乡村活力”的使命。艺术家们因地制宜,以自然为场景,改善利用老旧建筑空间,拓展村民文化生活空间,也引导更多人走进村落,带动村里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
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第一次来到南海,就被这里浓厚的岭南文化、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所触动,在深入采风后他汲取灵感创作了《时间的灯塔》,“希望我们的作品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10年中有更多艺术家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更希望我们的作品能融入南海,更多市民愿意参与进来,共同开启一个新的旅程。”
作为“地域型艺术节”的代表,大地艺术节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艺术带动地域振兴”的成功模式。对南海而言,大地艺术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展览,而是一种“以文化艺术推动乡村振兴”的解决方案。
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孙倩说,大地艺术节是连接乡村与艺术家的平台,但艺术家从来不是主角,本地村民才是,“艺术节在创造交流与对话的同时,也需要本地人与外来者的一同共建,因为南海不只是佛山之南海、广东之南海,更是天下之南海。”
作为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分区之一,西樵儒溪村已有探索。
在儒溪村村民潘美霞家门口,有一件艺术作 品《艺术盲盒魔法屋》。10月以来,她总会时不时走出家门,自发帮艺术家打扫创作空间的卫生,晚上还主动把“加班”创作的艺术家们请到家里来夜宵。
“我们非常支持这些艺术家来创作,通过艺术节带动儒溪村的乡村振兴,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我们的文化。”潘美霞说,为了支持艺术家创作,她和儿子把自家闲置的两层小楼房让出来,作为创作空间。
“艺术与传统本土文化的基因联合是非常有能量的,它可以将南海带到更高层面上。”从顺德赶来参观艺术节的设计师黄华健说,很多地方都在实施乡村振兴,但是很多载体不够明朗和独特,而大地艺术节就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载体,它能够直接链接直接引爆,“盘活眼前的资源变成当代的、国际的是我们要探索的,下一步乡村文化是绝对的主角。”黄华健说。
艺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大地艺术节真正的价值在于对老百姓的感化和提升,这也是我们当今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要整合凝聚和提升的一股力量。”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期望,通过持续举办大地艺术节,广泛发动村民参与,激活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唤醒自信自强的内在力量,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探索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探索爆款城市IP的新路径
预售票早早售罄,“小红书”上“去西樵打卡南海大地艺术节”成为高频词,开幕后首个周末迎客3万人次……一系列现象,都在彰显“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自带流量的属性。
结合国际经验探索中国创新,南海大地艺术节采取全域性布局,推动地域创生发展,是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的首次完整呈现,通过大规模、全域性、全景式地举办,探索打造“爆款”城市IP。
西江边的太平墟,是此次大地艺术节的艺术分区之一。艺术家们通过招牌计划,修缮沿江旧民房、老旧市场等,重现太平墟的繁盛与烟火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和摄影爱好者来拍照打卡。西樵摄影协会会员刘凯平说,大地艺术节通过艺术再现,尝试建立一个“古墟新市街”,让太平墟变得熟悉而又陌生。
来自广州的赵云与家人自驾车前往西樵儒溪村,竖立在篮球场的艺术作品《人人都是赢家》让她特别感兴趣,除了艺术作品,儒溪村古香古韵的乡村色彩也深深吸引着她。
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南海大地艺术节期间,不少村民也纷纷走出家门,在“没有屋顶的美术馆”品味艺术盛宴。
“现在有电饭锅煮饭,煤气灶炒菜,妈妈小时候都没有这些电器,靠的是生火煮饭炒菜……”儒溪村村民余泳霞带着孩子走进由艺术家向阳创造的老房子里,蹲在灶头前,戴上耳机,一起观看“火炉”里的“火”。
文化吸引力是最强大的吸引力,机遇让人走进城市,文化让人留在城市。对一座城市而言,要想在软实力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在特有的文化基因上,不断赋予文化新时代内涵,将文化内核转化为不竭动力。
在大地艺术节开幕前一天,南海召开了全区文化发展大会。会议指出,南海是岭南文化宝藏城市,达到IP条件的文化资源非常多,但目前对本土IP缺乏系统性谋划与经营,创意包装不够。要推动南海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远大的文化抱负、广阔的文化视野、深入的文化思考,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文化图景。
作为南海创新文旅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爆款”之作,大地艺术节的举办,正是南海探索文化基因、重塑城市文化IP,涵养城市发展新气质,推动在地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尝试。
在沈烈毅看来,南海大地艺术节让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走到一起,文化和艺术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度,艺术家来这里找到创作灵感,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接下来就会有很多游客吸引过来,慢慢地就能够把本地文化传播出去。
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则建议,打造城市超级文化IP,要聚力文旅沉浸式打造,焕发文化表达,创新打开方式,创造极致体验,如常态化办好南海大地艺术节等高端文旅品牌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南海已迈出重要的一步。在文化创新发展上,南海正探索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通过文化赋能城市、扩大优势、赢得未来。
文/珠江时报记者 程虹 柯凌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