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南海大地艺术”之旅
扫码看南海大地艺术节图片
艺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
11月,北方已是隆冬,而岭南却绿色依旧,似乎在等候远方的客人。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134位/组艺术家参与创作了73个艺术项目,用艺术语言讲述南海故事,邀请全世界遇见南海美好。
每一位艺术家都是故事的发现者。
有的艺术家以墙为画布,层层凿刻,记录历史的记忆与今天的故事;
有的艺术家将对桑基鱼塘的热爱与领悟,化作看似荒诞却又令人深思的互动装置;
有的艺术家剪裁斑驳的老墙皮,在二次创作中,叠加出一个全新视觉空间;
……
一片土地因为艺术而成为心的可居之处,山河就不只是美景,更是“方法”和“态度”。在南海这片土地上,艺术家们用艺术编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连接,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用一场奇妙之旅讲述南海的价值。
走进乡村的艺术家 9月中旬,西樵儒溪村来了一位新村民,艺术家向阳。“艺术在樵山”是他此趟行程的直接动机。
从机场到儒溪村的路上,风景从城镇慢慢转向乡间,公路越往城镇外延伸,大地的气息越浓郁。抵达儒溪村以前,向阳对这里没有任何想象。他要创作的作品《进化中的尘埃》,一定要取材于当地,不能提前想象。这是他一如既往的坚持。
向阳进村后,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收到了一张照片,她怎么也没想到,国际上享誉盛名的当代艺术家向阳,竟是照片上这位带着小狗的平常“小老头”。
“平常”恰好是向阳的追求的状态。在儒溪村,他很快融入村民的生活,每天在村里遛狗、围观粤剧社排练、参与村民的捕鱼活动.驻地60余天,向阳与助理背着相机走过祠堂、古村、山林、鱼塘,近千个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场景被记录。
艺术家的头脑中,各种信息在交汇。向阳在墙上刻下了第一个场景:一艘渔船上,渔民正准备抛出渔网。这时,另一艘渔船正搭载着艺术家朱哲琴漫游儒溪。她也将成为这片土地的新村民。
泛舟水上,落日余晖映照,桑园围里一幅鱼跃欢腾的场景让一直以水为创作载体的朱哲琴瞬间“触电”。
日出、日落、耕作、捕捞,朱哲琴花费数十天采集桑基鱼塘民居的声音碎片,重构拼接,将一日十二时辰浓缩在十二分钟循环往复,并伴随日升月落,让观者静心感悟这座有800年历史的水脉之乡。
而在这静谧空间内的一轮红日,是十余年来,朱哲琴首次突破以往的透明灰设计,大胆采用具有喜庆民间艺术感的“落日红”色彩。
“这片土地拥有治愈的力量。”回归岭南家乡,朱哲琴将自己与故土大地真正的连接。在这里,被治愈的不仅是她的心灵,还有她的胃。
基于“粤菜滋味”的强大感召力,艺术家同时在南海开启了一段舌尖之旅。正如艺术家沈烈毅所说,有时灵感的来源很简单:舌头的体验,会激活思维和灵感,有些想法,是由一条鲜美的鱼带来的。
鱼生、蒸鱼、鱼汤、鱼羹......沈烈毅的味觉被鱼开启,同时开启的,是他对桑基鱼塘历史和现实的想象与体悟,他看到了塘与鱼、鱼与树、树与塘的和谐共存生存。
创作构想渐渐形成,沈烈毅像美食家精心挑选食材一样,开始选取创作素材:以榕树为承载,展示大地的生命力;以不锈钢做鱼鳞,象征农业有了新发展方式;加入跷跷板元素,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沈烈毅作品完成那天,栖居在这里的艺术家们一起来到这个“树上长鱼的地方”。树下的跷跷板,这一端是村民,另一端是艺术家。一起一落间,树上的鱼悠然摆动。
从空中俯瞰,人与自然、人与村落、艺术家与村民从未像此刻,如此亲密地联系在一起。
寻找千年共生的印记
“鱼为什么会在树上?”
在西樵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当人们来到《鱼跃鸢飞》面前,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但很快,他们就被树下的“跷跷板”吸引,跃跃欲试。
作为创作者,艺术家沈烈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他有些矛盾。
从南海桑基鱼塘里汲取灵感,将个人对自然的崇尚与热爱反哺到艺术创作中,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但同时,他并不想阐述得这么明确而单一。
千百年来,南海人探索出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链条,达到鱼蚕兼收的效果。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延续了几千年,艺术作品不可能再改变、再创造,它只是丰富人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
“或许以前人们认为桑基鱼塘是一种劳动行为,但现在通过我的作品,他们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去理解。”沈烈毅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育苗”,种下的是一颗与在地文化有关联的文化种子,通过在地居民的参与,重新找回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与热爱。
艺术作品是一种连接,《鱼跃鸢飞》是自然与人的连接,艺术家朱哲琴的《西樵禅钟》也是如此。
在西樵儒溪村,朱哲琴搜集儒溪村桑基鱼塘民居生态的声音碎片,重新剪辑编辑,将一日十二时辰浓缩在十二分钟循环往复,创作出《西樵禅钟》这件声音互动艺术装置作品。
光照罄台,击罄则会呈现水纹,无形的声音变“有形”。
“每个人既是现场的观众,也是现场的主角。”朱哲琴说,她希望观者独自走上罄台,凝神击罄,静心在这座有800年历史的水脉之乡,听见自己并发现自己内心及所凝聚的能量。
当艺术作品与环境融合,人与人的连接便显现出来。
对艺术家向阳而言,墙体就是一种记忆的载体,赛龙舟的热闹场景、跟他打过招呼的村民、吸引他流连忘返的粤曲表演等都被他凿刻成色彩层次丰富、生动有趣的小像,记录着属于南海的历史和故事,成就《进化中的尘埃》。
在向阳看来,把村落传统的东西和村民生活的经历保留下来,让其成为当地人文自然的一部分,才是大地艺术节对于乡村建设的价值所在。
大地艺术节是连接艺术家与乡村的平台,但同时也建立了对外交流与展示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南海人对故土的热爱。在观赏、参与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原来南海如此可爱。
参加开幕式表演的氛围音乐厂牌“Sound Blanc 白”就坦言,他们想通过作品带给人们美学启蒙,探索一种新的乡镇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是超大城市的“卷”和小地方“躺”之间的平衡,用这种平衡,让更多人看到南海的美,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同时也将人们带回“最初的湾区”。
什么是“最初的湾区”?这或许是一个宏大的轮廓,但通过走访,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特有的能力和着眼点,从局部、从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来共同拼合这个完整的故事,寻找共生的印记。
/特写/
在樵山,听“新村民”讲讲村里的事儿
——樵山讲谈会开讲
“和村民的关系就像谈恋爱。”
“抱着被‘修理’的心来的,没想到一直被治愈。”
“明明是观众,却成了编外向导。”
......
11月27日,第一期樵山讲谈会《新村民:艺术对话》在樵山文化中心举行,特邀参展艺术家朱哲琴、向阳到场分享其在地创作故事。这也是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以来的首场活动。
“我想在有800年历史的西樵镇儒溪村用声音构建一个汇聚精神能量的殿堂”,这是艺术家朱哲琴的美好愿景。作品刚完成陈设时,她很忐忑。一天,几位刚干完农活的阿姨听闻这里能看见日升月落,也慕名而来。随着作品声音不断循环,一轮红日显现,阿姨们同时惊呼,慢慢沉浸其中。
“看着村民从满腹疑问到被作品吸引,我得到了鼓励。”朱哲琴实现了自己的设想,她用声、光、水,创造了一种属于即时当下的“唯一”场域,让人蓦然听见自己的内心的力量,获得祥和与笃定。
艺术家向阳则以“谈恋爱”比喻自己与村民的关系:从初入儒溪村,村民对其好奇、观察;到共度一段时日,村民对他了解、信任,再到越来越多的村民生产、生活场景被他凿刻在墙体之上,村民为“上墙”而高兴。
“艺术家不是主角,本地村民才是。”经过向阳60多天的艺术改造和创作,儒溪村中的一栋老房子,如今已成为展现当地人文历史的美术馆,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自己的故事。
作为首位实现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作品打卡“大满贯”的观众,知名艺术时尚策展人江山也来到现场。在他看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是一个“种种子”的过程,通过大地艺术节这个窗口,人们开始了解“最初的湾区”的模样,感受南海这座岭南千年古郡的魅力。他也将带着对佛山南海的新认识开展新旅程,希望有更多人认识南海、奔赴南海、留在南海。
文/珠江时报记者 郑慧苗 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