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家 最美家庭“感动中国”

有一种爱,叫“王宽家”。曾任河南豫剧团业务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和爱人王淑荣多年来收养了6名孤儿。为了抚养这6名孤儿,他拖着多病的身体去茶楼“卖唱”,虽劳累成疾,心脏病多次复发,但他仍然坚持。王宽和家人用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离开了家走向社会。2019年的夏天,王宽给孩子们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一封“家书”。信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爷爷对孙女、孙子的舐犊之情,都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无疆大爱。
家书节选
孩子们:
向家人们问好!
你们近来怎么样?我和奶奶都很挂念你们。在外边,别人总叫我王宽老师、豫剧艺术家,其实看到和你们大小差不多的孩子,我还挺希望他们喊我一个爷爷的,因为被叫爷爷的时候我就立刻想到了你们。也许爷爷奶奶真的想念你们了。
爷爷今年78岁了,1998年,你们陆续来到家里的时候,爷爷刚刚57岁,比起现在,身体还算硬棒。夏天的时候给你们7个小家伙洗澡,爷爷每次都会累得满头大汗,海龙就悄悄把海波叫到跟前问:“将来爷爷奶奶病了,你们会不会给他洗澡啊?”你们心疼爷爷奶奶,主动要求买一套彩笔,上课时间轮流用;小汪欣凉鞋坏了,不让奶奶买,自己用图钉修理,脚被扎破都不跟奶奶说;你们逃学上网、小文胜叛逆离家出走……这一桩桩一件件,爷爷最近都会时常想起来。那时候很多人都说爷爷傻,自己给自己找累赘。但是孩子们,今天爷爷觉得无比幸福,看着你们一个个长大成材,成家立业,爷爷觉得当年偷偷流过的泪啊,值了。
……
爷爷奶奶老了,你们现在也都成家了,在2015年的时候咱们全家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奖,咱们家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爷爷奶奶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将你们个个抚养成才,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都离不开那些曾经向我们伸出援手、给予帮助的人。孩子们,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你仍然是一个贫穷的人;懂得感恩并知恩报恩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乐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越走越宽阔。我们要懂得感恩,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尽力的帮助别人,把温暖和爱传递下去,我始终相信你们是几粒爱心的种子,会把爷爷奶奶的爱心继续传下去。爷爷奶奶祝你们今后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做一个善良、感恩、勤奋、坚韧不拔的人。
最近天热,你们都注意身体。
爱你们的爷爷:王宽2019年6月18日
“父母”为6名孤儿去“卖唱”
王宽曾是豫剧名角,在河南乃至全国,对于豫剧粉丝而言,早已经家喻户晓。
在他的家里,墙上挂满了一家人的合影。照片上,王宽和老伴的身边聚着他们的孩子。那是他们收养的6名孤儿。
1991年,王宽和老伴遇到了名叫袁前良的孤儿,从那时起,王宽家的成员开始不断壮大了。丧父的汪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等6个孩子,先后被王宽收养。加上王宽患有“渐冻症”的外孙王海龙,王家的“常住人口”达9人之多。
王宽担任过河南豫剧团的业务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而这个获得过众多荣誉的国家一级演员,却曾为养活自己收养的孤儿,和老伴走进茶楼,开始“卖唱”生涯。王宽的老伴王淑荣说,有时在茶楼候场一整晚,没有一桌客人点唱,王宽这个国家一级演员也被“剃光头”,而他放弃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只是为了他和他收养的6个孩子的生活。
“儿女”反哺报恩的最美家庭
“凡事就怕认真和坚持”。“曾经有人不止一次地劝我放弃,但我从没有放弃的念头。”王宽说。
在王宽家里,如今摆放着“中华慈善奖”“最美家庭”“中国好人榜”等很多奖杯与奖状。“感动中国”这项国内最高级别的“大爱”荣誉,被他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王宽从未想过自己会获得什么荣誉,就像多年前,他收养这些孤儿时,从没想过自己未来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他说,从收养第一个孩子起,自己就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他们收养的孤儿如今都已成家立业,但每逢周末、假日都会回来。2014年6月,王宽的外孙王海龙和5名孤儿一起登上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他们的梦想是为王宽二老办一场金婚典礼。最终,梦想助理团全票通过,朱时茂更是当场落泪,而王宽夫妇也第一次穿上婚纱礼服。
曾经的孤儿们,也从小得到王宽的“真传”,每人都会一种乐器。王宽说,团聚之时,他们围在一起唱上一曲,成了自己和老伴最幸福的事。
“王宽家”成为传递温暖的火种
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不仅是因为王宽将6名孤儿养大,更重要的是,一份坚持的爱如今已经在孩子们的身上延续了下来。
“谁都要挣钱,而挣钱看你怎么花。”王淑荣说,2014年王海龙从《中国梦想秀》得到了25万元捐助,在第三天他就捐给了西安的一位病人。2013年年底,得知“河南好人刘东兴”患白血病无钱医治,王宽带着孩子们在紫荆山公园义演,将得到的16000多元全部捐了出去。
相比被邀请演出,更多的人是去“求助”王宽演出。“有人因患病没钱治疗,来请我去义演帮他们筹款。”王宽说,面对这种请求,他从不拒绝,而这种帮助正是这个“家”的延续。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 卢赞玉(资料来源:新华网 郑州日报) (请照片作者与本报联系,即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