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饮食有讲究
这几种美食好意头



伴随着春风,清明节又如约而至。各地也有带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俗,比如上海的“青
团”、四川的“欢喜团”、陕北的“捏花馍”等。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 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而清明节吃什么,南海也有着地方特色的风俗。
烧猪皮脆肉嫩
在南海,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吃”占有很大的比重。南海的家庭一般都会准备烧鹅、烧猪、甘蔗、荞菜、松糕、艾糍粑等祭祖食品。
点燃果木炭火,在乳猪上刷上香油,同时转动叉位使火候均匀,直至乳猪的表皮呈现大红色……皮脆肉嫩的烧猪是清明节祭祖不可缺少的食物。
“在3月初已经开始有客人预订祭祖的烧猪,4月份是烧猪最热销的时候。”南海区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南海旺阁渔村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荣开介绍,烧猪作为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寓意着身体健康、宏图大展。
而“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更是佛山人从小开始就知道的俚语。得到太公分的猪肉,就寓意生活顺境,也寓意有身份和福气。
艾糍清香扑鼻
临近清明时节,荞菜就会陆续上市,在南海的餐桌上只要一出现味道浓郁的荞菜,就仿佛闻到清明的味道了。“荞菜的季节性特别强,每年的清明前后,是荞菜大量上市的时节。”吴荣开介绍,翠绿的荞菜,配以清明祭祖的烧猪肉,用头抽砂糖大火爆炒,散发出浓浓荞香,可谓广府时令美食的代表,也最能体现岭南的乡野的浓浓春意。
据悉,南海民间还有以荞菜炒猪肉祭祖的习惯,取其源远流长的意思,又“荞”与“轿”同音,意指用轿接先人回家受祭。
此外,清明前是艾草生长最蓬勃的时候。地上的嫩芽,在一场春雨沐浴下,生长起来,变得鲜嫩爽口。清明到来,制作艾草糍粑,是一种仪式。艾草做的食品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可以祛风祛湿,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
烤乳猪
烧猪寄托着粤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广东历来有崇拜祖先的风气,长期流行着金猪祭祖的习俗。所谓金猪,就是在烧猪头部插上金花(即簪花,尖形,用金色的纸制成),用作祭品。
做法
1.从乳猪肚处用刀斩开背脊;劈开猪头,去猪脑,取出肋骨和两边的肩胛骨,洗净,沥干水分。
2.用五香盐涂匀乳猪内腔,腌约30分钟,用铁钩挂起,沥干水,再把乳猪酱涂在猪腔内腌约20分钟,用特制烧叉从其臀部插入,跨穿到扇关节,最后穿至腮部。上叉后用清水冲洗皮上油污,再用沸水淋遍猪皮至硬,最后扫上糖醋水,晾干。
3.将乳猪放进烤炉中焙烤,至猪腔仅熟,取出。
4.用木棍支撑好乳猪,捆扎好手脚。在猪皮上扫油。将炭炉点燃,先烧头部、尾部,再烧猪身,烧至麻皮金红色为佳。
荞菜炒烧 肉
清明时节,遇上"太公分烧肉",这个时候把红皮赤壮的烧肉拿回家,常常与时令疏菜荞菜同炒,烧肉的油脂与鲜嫩的荞菜结合,菜式方便制作,让人食欲大增。
做法
1.放油煎香烧肉捞出备用。
2.放荞菜,放盐,烧酒,简单翻炒几下捞出。
3.姜、葱、蒜下锅,放入彩椒、洋葱丝起锅,加入荞菜,放糖、蚝油、盐调味。
4.最后放入烧肉翻炒均匀,放生粉水勾芡,起锅即可食用。
艾糍
临近清明,艾草长得又嫩又肥,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清香扑鼻,色泽喜人。自然赠与的美味不可辜负,现在便是我们做艾糍的好时机。
做法
1.艾草摘掉根部、老茎还有黄叶,放入清水中洗干净,控干水分备用。
2.锅内添冷水烧开,倒入艾草焯水,等到艾草断生变软,捞出艾草泡冷水。等到艾草变凉以后,捞出艾草沥干水分放入破壁机中捣成艾草汁。
3.大碗中倒入适量糯米粉、粘米粉,然后倒入适量艾草汁,一边倒一边搅拌,直到搅成絮状,揉成光滑的面团。
4.红豆提前一晚上放入清水中浸泡,第二天放入清水中大火煮开,然后换中小火,一直煮到红豆变软变熟。捞出红豆,撒入适量白糖,搅拌均匀,利用勺子或者擀面杖,捣成细腻的红豆沙。
5.把揉好的艾草汁面团分成几个差不多的小面块,分别把小面块捏成圆形的小圆饼,取适量红豆沙放在小圆饼中间,然后收口团成圆形。
6.把做好的青团摆入蒸笼内,冷水上锅,大火烧开,继续蒸10-15分钟,关火后焖3-5分钟,即可取出食用。
文/珠江时报记者 洪晓诗 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