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年夜饭 吃出幸福味!

每年的除夕,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天,年夜饭也是一年之中最特别的一顿饭,它寄寓着团圆的喜悦,新年的祝福。
传统的“自家宴”、饭店里预订的团圆席、酒店送餐上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的形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受疫情影响,今年南海区倡导大家都留在南海过年。在南海过年,传统粤式年夜饭有哪些讲究呢?又有着怎样的特色与变化呢?本期家书为您讲述南海年夜饭的故事。
辞旧迎新庆团圆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除夕这一天,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餐桌旁,畅谈这一年以来的辛劳和收获,憧憬来年的丰收和喜悦,再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这对中国人来说是辞旧迎新所必需的形式。
关于年夜饭来历的传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故事。其中,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流传得较为广泛。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怪兽,冬天便会闯进村子捣乱。一到冬天,村民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逃避“年”的伤害。后来,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响。于是,村民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红色对联,门口烧着火堆,夜里通宵敲打,发出巨大的声响,防止“年”的侵扰。夜深,“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便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伤害村民。
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对联,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为了庆祝过年,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年夜饭形式悄然变化
在南海,从年廿八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着筹备年夜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年夜饭的形式在悄然变化,过去在家聚餐,亲自下厨。现在则是去酒楼吃饭甚至私房订制,家家精彩各不相同。
大沥人陈倩珍家的年夜饭经历了一个循环。1997年以前都是在家里聚餐,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酒楼年夜饭预订火爆,他们也跟潮流去酒楼团年,一吃就吃了十几年。陈倩珍回忆,一家人见证了年夜饭市场的日益火爆:从除夕晚饭市到初一中午市,从一轮到两轮,既热闹又兴旺。近年,一大家子“下馆子”
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不少饭店更推出“年夜饭”上门服务。林雪芬家庭年夜饭的吃法花样百出:在家吃,去酒楼,定制团年盆菜回家再加工。2019年,他们的年夜饭是请某品牌酒楼外送上门。“我们12个人,订了一桌粤菜,都是放在保温设备里送来的,既新鲜又美味。”
寓意吉祥味更佳
虽然各大酒店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年夜饭,但很多人觉得还是不及家里的年夜饭合口味,自己做的年夜饭才有家的味道,年味儿也最浓。
油炸至酥香的咕噜肉,挂上酸甜浓汁,与彩椒和菠萝块一同呈上;掐着秒表出锅的桂花鱼,铺上姜葱,淋上豉油……每年除夕,家住桂城的林宝霞家厨房飘香四溢,浓浓的年味萦绕家中。
“祖母在世时,一直坚守着传统习俗。”林宝霞回忆,祖母每年除夕大清早就起床,备一桌小菜在祖宗牌位前祭拜,祈求来年平安。然后直奔菜市场准备年夜饭的材料。年三十的菜市场,从来都是人山人海。
人们不单要为晚上的年夜饭挑选最新鲜的食材,更要备好“压年”物。按传统习俗, “压年”要有带根的生菜、芹菜、葱,以红绳捆绑,附上红纸。一条完整的鲮鱼,不可去鳞,不可剖腹。有的人还要放上一只完整白切鸡,全部食材连同带叶的橘子,从年三十存放至大年初二“开年”,取意于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年夜饭自然要美味,不过,一家人整整齐齐,全家围桌而坐,欢声笑语,这才是年夜饭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