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藤编的跨界升级路
藤编主题产业园正在建设,将打造“藤编非遗+城市美学”IP


■大沥镇泌冲凤秀岗工业区改造项目效果图。

■大沥镇白沙社区的青少年在体验藤编工艺。(资料图片)
百余平方米的车间里,机器高速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工人熟练作业,做好的藤编有序堆放在货梯旁,即将运输至其他地方。
这是发生在大沥镇泌冲凤秀岗工业区的传统产业“升级”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沥藤编产业。故事的转折点,是南海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在遍地可见藤编作坊的大沥镇泌冲村,即将“生长”出一个以““藤编非遗+城市美学”为主题的新园区。
大沥藤编产业,将借这场“空间革命”,收获“颜值”,赢得“里子”。
藤编产业谋转型
夏天,曾是大沥藤编企业老板最头疼的季节。
锌铁棚厂房隔热效果差,酷暑来袭加上机器释放的热能,棚内作业环境基本在40℃以上,冷气也无济于事。
“留不住人,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一位藤编企业老板遗憾地说。
作为藤制品较早的主要产地之一,大沥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也有着闻名中外的“藤乡”之称。
大沥藤编兴盛于清末,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鼎盛期。那时,大沥拥有上千家藤厂作坊,家家户户以藤编为副业。当时南海最大的藤厂——南海藤厂和东风藤厂,制作的藤制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发展至今,藤编产业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工业产能低下等问题。
2022年,南海开始筹划跳出藤编产业的“内卷”,对大沥镇藤编工业园片区项目进行连片升级改造,通过打造藤编工业园区,将藤编产业由粗放无序的增长,升级为一个科学、环保、可持续的产业集群。
破旧狭小的厂房是横亘在藤编产业转型升级路上的难题。
彼时,南海在全区范围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藤编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发展带来转机。
原本顾虑重重的藤编企业老板们,决定试一试,全力支持“全域整治”。
2023年8月,佛山市中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摘牌竞得大沥镇泌冲凤秀岗工业区改造项目,该项目面积约33833平方米(50.75亩),以腾挪拆除的方式进行改造,建设一个具有较高商业文化价值,集工展贸于一体的藤编主题产业园,吸引更多大沥本土藤编企业在此“安家”。
今年初,佛山启动新一轮老旧工业园改造,该产业园也被列入了重点改造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大沥镇泌冲凤秀岗工业区改造项目位于广佛交界产业核心区内,片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高速路网完善便利,一小时内可到达广州、佛山的高铁站和佛山机场,有利于打造现代产业标杆性示范项目,也有利于引进高端装备、高新人才进驻。
事实证明,这一次的升级转型是必选项,也是最优项,借助“全域整治”,藤编产业在新园区中谱出发展新篇章。
借“全域整治”焕发新活力
在大沥镇泌冲凤秀岗工业区改造项目现场,起吊机等机械设备正在轰隆隆作响,园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为推动藤编产业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结合城市化进程,以文化为载体,大力促进藤编产业改造提升,提升大沥藤编名乡的品牌效应。”改造项目负责人谈到,项目预期建设成为集办公、商业、研发、文化于一体的总部基地,具备高质量的研发车间、舒适自然的办公空间、繁华规整的配套商业、藤编产品及文化展厅等。
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为藤编产业带来的最大改变,无疑是生产经营环节的转型升级。
当前,南海正通过三大模式焕发藤编产业活力。
一方面是推进藤编产品更新,通过引入高级先进设备,提升产业自动化程度;
另一方面是促进藤编产业改革,引导现代艺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引入全球创意,提升产品竞争力;最后是打造藤编产业品牌,推动藤编文化与城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藤编非遗+城市美学”IP。
藤编产业的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传统产业“不传统”,向“质”而行走“新”路。
近年来,南海以新质生产力要素为引擎,着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我们期待,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大沥藤编产业,以全新姿态焕发新活力。
藤编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南海传统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与其放任传统产业“简单退出”带来制造业空心化等风险,不如主动出击——南海选择用“全域整治”焕发传统产业活力。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婷通讯员唐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