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了产业美了村居富了村民
走近南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基层样本”,了解优秀经济社党支部带领党群谋发展的故事

■里水北沙村沈村经济社通过提升南三花工委旧址基础绿化,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

■九江下北社区长兴经济社“慈善分鱼”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南海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立足村社这个主战场,持续织密组织体系,全面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动能”。
为了选树标杆、分层比学,自2021年起,南海区先后评选出三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优秀村(社区)党组织112个、精品经济社党支部125个,推动基层竞标争先、善作善成,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的发展优势。
近日,记者走近这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基层样本”,听听优秀经济社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谋发展的故事。
●桂城街道夏南二社区滘口经济社党支部
党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园
“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这是滘口经济社党支部书记兼经济社社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滘口经济社党支部多措并举凝聚党群合力,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今年以来,滘口经济社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跟群众聊家常、讲政策、做动员,凝聚群众共识,推动整治“脏乱差”黑点350多处。经济社党支部还定期开展议事会,充分了解群众对人居环境现状的意见和建议,听心声、想办法、谋建设。党支部书记带头拆除自家历史违建,其他党员、代表也积极响应,促使滘口涌南岸的历史违建全部拆除,党群合力打造1.2公里长的粤式古朴休闲水乡步道。同时,建成四小园4个、儿童公园2个、体育公园1个,完成村内篮球场改造提升、雨污分流和公厕重建等工程,村容村貌逐步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都说“建设容易维护难”,经济社党支部着力改变“党员干、群众看”的固化思维,通过党员带头、志愿引导,让党员带着群众干,齐心管护美好家园。实施“我爱我家行动”,有效带动一群“老友记”利用空闲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清扫四小园、体育公园、儿童公园和一河两岸。同时,逐步引导妇女、青少年等群体,参与经济社的绿植养护、导赏服务,让群众既是受益者,又是出力者,一起营造美好宜居家园。
●九江镇下北社区长兴经济社党支部
以“善”文化促基层治理之变
一处一风景,一园一文化。沿着九江下北社区的村道一路深入,丰收园、筑梦园、长兴园……绚丽多彩的“四小园”点缀着下北社区长兴经济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背后,是长兴经济社党支部通过“善治、善为、善爱”的“善”文化,带来的基层治理之变。
近年来,长兴经济社党支部以“四小园”建设为切入口,发动党员群众出力出料,一起种下绿植花卉,将荒地改造为生机勃勃的“四小园”。比如,位于长兴四巷50号的一块荒地,在党群合力之下,成功转变为美丽的“长兴园”,并获评2022年度南海区创意“四小园”。党支部还成立“善爱党群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四小园”管护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组织“慈善拍卖”活动,将社内“四小园”收获的农作物进行竞拍,筹集资金用于“四小园”后续维护、购买树苗花种和农作工具等,实现“四小园”管护良性循环。
在党建引领下,群众参与家乡治理热情日益高涨。经济社党支部牵头建立“圆梦积分”机制,以家庭户为单位,每户家庭通过参与社内志愿服务获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心仪奖品或培训兴趣课程,既鼓励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事务,也实现群众的“微心愿”。此外,党支部还积极组织“慈善分鱼”活动,每年年初由热心乡贤捐赠一千多尾鱼苗投入一口鱼塘,由经济社党支部组织党群志愿者进行日常喂养,年末再以“年终奖”的方式派发给群众,极大凝聚党群合力,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西樵镇儒溪村立新经济社党支部
“美丽庭院”促乡村蝶变
走进儒溪立新经济社,颇有岁月静好的感觉,这里水乡旖旎、庭院雅致、茶啡飘香。漫步在错落分布的“美丽庭院”,一步一景,让人体验到远离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田园尽享水乡之乐。
这些令人驻足、赢得村民游客交口称赞的别致庭院,离不开立新经济社党支部的引领推动建设。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组建了“党员突击队”,由党员率先绿化美化自家庭院,进而动员村民将村内闲置宅地、边角地改造成“共享小院”,进一步美化村居环境。在党员带头下,村民群众自发绿化美化自家庭院,目前立新经济社已成功打造“美丽庭院”近30个,其中1户还荣获广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户的称号。聚点成线的效果逐步呈现,一条“鲜花示范路”更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新场景,为乡村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经济社党支部还积极围绕“庭院经济”做文章,在引导村民群众改造老旧闲置物业的同时,也支持经济社做好“微招商”,通过开展创业帮扶、创业论坛等活动,推动10名青年回乡就业创业,将美丽庭院升级发展成艺创工作室、私房菜、茶啡室等特色庭院,既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也为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丹灶镇罗行社区杜家经济社党支部
“分三留七”增进村民福祉
作为丹灶敢闯敢试的村居之一,罗行社区杜家经济社党支部引导村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收入“分三留七”模式,将年收入的30%用作股东分红,提留70%用于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集体福利提升,集中资源做大集体经济“蛋糕”,持续增进村民福祉。
经济社党支部着眼长远,不走以往“分光、吃光”式的老路,逐步做通村民群众思想工作,推动“分三留七”模式有效落地。一方面,通过党员先知先议机制,引导党员内部充分讨论,统一党员思想;另一方面,由党员、社委组成谈话小组,依托三级党建网格,分片挨家挨户走访、实地摸查和宣讲政策,在全社范围内广泛凝聚“高提留促发展”的共识,为“分三留七”模式的顺利推行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正是得益于“分三留七”模式,杜家经济社的集体年收入从原来不足100万元增加到1300多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分好吃好“蛋糕”。杜家经济社党支部深度参与并全程把控集体资金使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推动提留资金、自筹资金合理分配并侧重用于社内各项民生工程,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修缮翻新祠堂、规划建设停车位、改造升级村中公园等,累计投入资金超1000万元,把集体经济收益的提升切实转化为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周边人居环境的改善。
●狮山镇高边社区璜溪经济社党支部
乡村研学“盘活”集体经济
璜溪村有800多年历史,是“省历史文化名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璜溪经济社党支部依托村中的明清古建筑群,以村史文化和乡村生态为主题,带领村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研学。
经济社党支部通过党员带头、发动群众,整合各方资源,将村中24块闲置土地升级改造为“二十四节气园”,改善古村研学硬件设施;引导经济社清点盘活村内闲置物业,定向引进咖啡馆、餐饮、艺术工作室等轻资产业,结合节假日发展“市集经济”,提供更多配套服务;积极与周边学校党支部结对共建,打通村校联动合作渠道,吸引10多家院校的师生家长前往璜溪村开展研学活动,推动璜溪古村入选“南海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为了推进产业化运营,经济社党支部积极引导,准备引入第三方共同成立文旅管理公司,探索“分润合作”模式,未来将串联整合各方资源投入到课程研发、路线规划、文宣推广、精细化管理中。
凭借优越的古村研学环境,再加上鲜明的红色气质,目前研学已成为璜溪文旅发展的主要产业链之一,并孵化出文创产业链,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动能。
●大沥镇凤池社区凤西经济社党支部
硬件软件齐发力打造产业标杆
位于广佛黄金走廊核心地段的凤西经济社,凭借优越区位和超前规划,成为全国著名的建筑装饰产品集散地。近年来,凤西经济社党支部硬件软件齐发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产业发展。
为了打造更加优质的产业载体,经济社党支部将凤池装饰材料市场改造列入党支部“扛旗夺标”项目,积极对接南海区全铝家居行业协会党支部、南海区铝门窗五金装饰行业协会党支部,通过支部互联互通,协商改造方向、收集客商意见、链接招商资源,保证改造工程符合市场需求。同时组织党员带头入户宣讲,凝聚改造共识,有效推动容积率低、形态落后的装饰市场A、B地块清拆工作,将其打造为集铝型材展销、研发、设计、办公等为一体的凤池装饰材料博览园,容积率从不足0.7提升至3.2,预计集体收益将提升10%。
经济社党支部还着力做好产业服务工作,推动马路经济向会展经济转型,持续11年协办中国(凤池)铝门窗建筑装饰博览会,带动物业租金从每平方米50元跃升至150元;上线全国首个全铝家居产业指数“大沥·中国全铝家居指数”,成为全铝家居产品的定价权及行业发展的晴雨表;建立由“党支部委员+社长助理+物业经理”组成的管理团队,党支部委员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深入收集商户诉求,并依托“支委会+社委会+专职岗”联席会议,及时沟通、协助商户化解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商户提供招商引资、卫生管理、安全巡查、租金管理和停车管理等高品质服务。
●里水镇北沙村沈村经济社党支部
挖掘红色文旅资源实现“弯道超车”
北沙村是南海革命老区,为盘活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旅,沈村经济社党支部在今年3月积极引导经济社与镇旅游集团、北沙村共同成立佛山市南海南叁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社内红色文旅创意开发和市场化运营的专业载体。
前期调研中,经济社党支部发现参观群体以中小学生、政府机关人员为主,虽有流量但未能“出圈”。为破解困境,党支部通过举办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各界年轻党员参观南三花工委旧址、人民会场等红色线路,并结合多方意见建议,最终找准年轻化这一着力点,提出红色文旅“新玩法”——剧本杀。党支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与镇旅游集团共同开发了红色革命沉浸式体验项目《北沙1946》,以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为阵地,通过沉浸式体验,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也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和有效。
为串联起南三花、双拥公园等景点,经济社党支部发动群众在南三花工委旧址附近新种100多棵黄花风铃木,提升公园“颜值”,为引入新业态做准备;腾出“三味园”作为艾草种植基地,创设“忆苦思甜”品尝套餐,为红色研学旅游、休闲旅游提供更丰富的体验。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沈村经济社初步形成了“党建赋能农文旅,研学团建一站式”的农文旅产业体系,不仅提升了北沙村的旅游吸引力,还为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戴欢婷黄婷通讯员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