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下单服务兴起谨防“馅饼”变陷阱
原价50元的电影票19.9元到手,快餐热门“三件套”代下单五折,平台价1478元一间一晚的五星级酒店客房以1100元的价格拿下……如今,这种可以省钱且被称为“代下单”的消费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
和代购不同,“代下单”一般指顾客挑好商品,远程联系中间商下单购买,购买成功后顾客再到店里领取使用。在淘宝、闲鱼等平台搜索“代下单”发现,从麦当劳、必胜客等餐饮连锁,到取快递、看电影等生活服务,都可进行代买操作。但是,在享受实惠的同时,“代下单”也不免让人心生疑虑:这种差价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是否存在消费风险?
用一半的价格买同样的产品
打开手机,在购物平台搜索关键词“代下单”,再筛选商家,选择价格为21.5元的一份披萨。付款后,客服就将取餐码发给了连女士。
“一份必胜客9寸的意式肉酱披萨原价为39元,而在这里下单便宜了17.5元,几乎是用一半的价格买同款产品。”连女士告诉记者,一年前,她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代下单”这种操作方式,“从多次购物体验来看确实便宜,操作流程也不复杂。”
“在一些购物平台或二手交易平台上搜索‘代下单’购物链接,拍下之后,卖家会给一个二维码,直接凭码到店核销就行。”连女士感慨,能省的不只是“吃”,如今万物皆可“代下单”,“每次消费之前,我都会提前搜索‘代下单’服务,能省点钱,何乐而不为呢?”
随后,记者进行了体验,采用“代下单”的方式订购了某快餐品牌的套餐,并选择了门店地址,到店后,按客服要求付款。一分钟后,对方发来一条附有取餐码的链接。同一时间,门店内的取餐屏上出现了该取餐码。在取餐时,记者发现下单小票和正常下单没有任何区别,而通过对比,此次订餐大约比直接到店购买便宜12.2元。
代买服务靠什么获利?
在淘宝上搜索排名前列的“代下单”店铺,许多销量已超100万。这些商家有自建的“代下单”网址链接,服务流程更自动化,顾客几乎在一秒之内就会收到回复。同时,他们的折扣力度也更大,许多商品折扣接近5折。
记者通过对比发现,在淘宝平台常见的餐饮连锁品牌中,麦某劳与肯某基的折扣力度遥遥领先——分别平均比原价便宜了49%和43%。
不少人产生疑问,这种接近“骨折”的代买服务究竟是靠什么获利的?
“一般是利用各种信息差和优惠券。”曾从事“代下单”业务的晶晶
(化名)向记者透露:“支付宝或者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会在固定时间发放某些餐饮品牌的优惠券,基本上很少有人去抢。另外,我们一般有会员,以必胜客为例,一年一百多元的会员费,主食半价,免外卖费,每月还有两次惊喜,免费送甜品。”
由此可见,“代下单”之所以更优惠,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搜罗各类消费者未留意的优惠信息,例如银行卡活动等,进而售卖“信息差”;二是凭借会员服务、员工折扣等获利。
晶晶表示,像她这样小规模的卖家,挣的其实有限,一个月也就接几十单,“规模化经营的大店系统更加封闭,优惠来源也更加神秘,但我不太清楚。”
“一笔三赢”背后的风险谁担?
“代下单”看起来是“一笔三赢”: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了商品,代下单者从中赚到了差价,服务提供方也迎来了顾客。但是,消费者使用“代下单”就真的安全吗?
寇先生向记者吐槽:“我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找了一家必胜客的‘代下单’店铺,因为需要配送,卖家要了我的手机号和地址,但是他随后就把我拉黑了,不仅白付了钱,我还怀疑卖家会倒卖我的个人信息。”
记者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有多条类似的消费投诉。不少网友表示,他们在某平台“代下单”购买某品牌汉堡套餐,最终套餐没吃上,也联系不到商家。
记者搜索发现,从使用方式来看,大部分卖家通过平台聊天界面提供券码给买家核销,有些则要求添加买家个人微信后提供相应的核销信息,而多个“代下单”的介绍页面中也标明,该服务“不退”“不换”。
随后,记者又咨询了多家快餐品牌的官方客服,他们均表示,第三方平台未经官方授权,顾客应谨慎选择,若交易中出现任何问题,将无法为顾客负责。
专家提醒
消费者应慎重选择代下单模式
“代下单者相当于中间商。”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由于“代下单”的下单主体与实际使用主体不同,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售后服务问题,还要通过代下单者来维权,维权会更加困难。
“代下单”虽然能为消费者省钱,但风险较大,商家在其中的让步也较大。陈音江指出:“一旦价格低于商家实际经营成本,‘代下单’模式就不可持续,商家可能偷工减料或者使用存在质量隐患的商品来冒充销售。同时,消费者如果向代下单者授权个人账号,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陈音江建议,消费者应谨慎对待打折力度过大的商品。除非消费者对下单商家和所购买产品的品质有所把握,否则还是应该慎重选择“代下单”模式。
律师说法
买家可能遭遇维权难卖家或涉及非法经营
颇受欢迎的代下单服务,当中是否涉及法律风险问题?记者就此向北京盈科(厦门)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东律师进行咨询。
许东表示,商家推出的一些优惠券或折扣卡,是一些特定商家面向特定消费人群,或者在特殊的时间段里推出的一种引流吸客的营销方式,具有人身、时间或地点等因素上的专属性与局限性,因此价格相对较低。消费者在选择前要注意查看自己是否符合优惠条件,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网络平台上的服务与商品鱼龙混杂,而大部分平台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审核,商品或服务的规格、标准等则由商家制定。”许东说,这也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商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一定适合每名消费者,特别是有的还附加了“不退”“不换”等特别说明。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很可能面临售后无门或者维权成本极高的情况。
许东提醒,商家的会员价或内部价一般都具有人身属性,即只允许会员本人使用。以此进行谋利,明显违反相应约定,涉及民事违约责任;若金额较大,还可能涉及非法经营。建议消费者慎重使用代下单服务,避免承担相应责任和损失。
透视
代下单风险需三方合力规避
从表面看,代下单服务让买家薅到“羊毛”,卖家卖出商品,第三方获得收益,看似实现了“三方共赢”,实际上其背后隐藏诸多风险。过于优惠的交易,导致商家利润被压缩,商品质量难免良莠不齐。由于第三方的介入,下单主体、服务主体与实际使用主体不一致,权责难以厘清,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同时,代下单往往是私下交易,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较大,利益链条背后隐藏的网络诈骗更不可小觑。
因此,对于代下单服务需要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首先,监管要跟上。相关部门应加大代下单行业的监管力度,紧跟消费者诉求,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代下单服务标准,让信息发布、退换货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规则行走在阳光下,以此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为约束。同时,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投诉渠道,多方位接收消费者呼声,提高纠纷解决效能。
其次,服务要跟上。各电商平台作为代下单服务的活动载体,也应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展现积极作为。一方面,加强第三方准入核查和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甄别异常交易行为,及时关停不良商户。另一方面,各电商平台可针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推出各类优惠活动,吸引客流的同时也引导代下单服务正规化、专业化。
温馨提醒
代下单这些风险要警惕
1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在热门的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些代下单商家为了完成交易,要求买家提供手机号码和地址,有些人在交易后遭遇了无法联系商家的情况,甚至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售卖。
2缺乏售后保障
代下单的下单主体与实际使用主体不同,一旦遇到产品质量问题,维权过程将变得极其复杂。在一些情况下,相关产品的退款、退换政策不适用,这使得消费者权益遭受严重威胁。
3代下单服务背后的盈利模式不透明
一些小规模的代下单商家并未能保证商品的质量,而大型商家的相关优惠信息往往充满神秘感,消费者对其来源及合法性有所怀疑。
理智对待代下单
面对诱人的代下单优惠,消费者需保持理智。在选择要购买的商品和代下单平台时,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1 信息来源的确认
确保所选择的代下单平台是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服务商,避免选择没有信誉保证的小商家。
2对折扣的审慎态度
过度的折扣可能意味着质量的妥协。消费者应避免盲目跟风,在购买前多做对比和研究。
3重视个人信息安全
在代下单中,不要随意提供个人身份证明或过多的个人信息,确保自己的数据安全。
4了解售后服务
选购商品前,务必了解商品的退换货及售后保障政策,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综合海报新闻、厦门日报、湖北日报等)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