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40支大学生突击队齐聚南海,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
带着赤子心 奔向乡村去

■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顺绿而为,大有可为”实践团在丹灶调研。

■佛山大学“君子青玉”三下乡实践队在狮山谭边社区宣传食品安全。
一座城,一群人,一条心。这个盛夏,南海用力喊出“傍大师”的口号,“傍”上了广东工业大学、佛山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
8月13日,广东工业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南海工作站落成,这也是第三所在南海建站的高校,继续打通大学生来南海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广东工业大学-西樵实践基地也挂牌成立。
一大批因地制宜的高校实践基地落户南海,不仅是因为这里产业体系完善、文化底蕴深厚,更是因为这座城对青年足够真诚。超万个实习见习岗位已连续三年面向大学生发布;超千名高校师生每年搭乘“青春大巴”深度感受南海高质量发展成果;超百个青年友好商家优惠服务青年在南海的衣食住行。
高校实践团队扎根南海村居
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形容如今高校实践团队扎根南海村居的现状再合适不过了。
截至2024年8月13日,南海区的高校实践队伍结对村居项目数已达243个,位于全市各区首位。其中,超10个校地结队项目深入区内大企大院大所服务氢能、科学研究、制造业等重点发展领域;超40个校地结对项目致力于挖掘宣传本土非遗;超100个校地结对项目通过村居墙绘、科技助农、志愿服务等各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聚焦解决村居实际问题。一大批高质量校地结对项目涌现,吸引了上千名青年骨干来南海服务基层建设。
在桂城街道,北京理工大学
珠海学院结对中区社区,结合龙舟等城市IP,制作出了独具村居特色的文创产品和研学路线;在九江镇,华南师范大学结对下东社区,深度挖掘周将军文化,通过墙绘一笔一划勾勒出乡土情怀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精髓;在西樵镇,广东工业大学实践团队深度参与大地艺术节,以“行走的香云纱美育课堂”“艺术平沙时尚舞台”等项目,让传统和新潮碰撞、文旅和时尚交融的新探索赋能乡村振兴;在丹灶镇,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建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开展了一系列研学实践、生态科普等活动,赋能绿美乡村建设;在狮山镇,广东东软学院建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通过开展特色的“非遗+英语”主题夏令营、航空航天科普主题夏令营等区情教育活动,将专业所长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成果,为基层凝聚了一批有为青年;在大沥
镇,广东东软学院结对沥东社区,充分利用中医专业所长,结合艾草产品等传统特色,为村居提供艾灸、中频治疗等优质的理疗服务;在里水镇,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结对布新村,结合村居特色与传统文化,通过参与墙绘和一米庭院建设等方式,助力村居
人居环境改善。
留住青年南海是认真的
留住青年,就是留住未来。这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共识,更是各地招才引智的落脚点。如今,南海轰轰烈烈地办大事、做
实事,背后更是体现了一座城对青年人才的重视与渴望。
2024年是南海“人文经济元年”,南海坚持“做年轻人喜欢的事”,也让越来越多青年与这座宝藏城市“双向奔赴”。在此背景下,团南海区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搭平台、聚资源、优服务,建立完善供需对接平台,吸引了一大批高校实践队伍扎根南海。
“南海是真正懂青年,爱青年的!”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南海学子文俏枝说。
这些年,南海不仅费尽心思吸引青年来到这座城,还花大力气留住青年的心。
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团南海区委牵头启动青年小店“种草计划”,提供阵地支持和租金优惠,助力更多“小而美”“小而潮”“小而新”的“青年小店”落地南海村居。
厚植青年乡土情怀。团南海区委组织开展青年大学生调研大赛、“走读南海”研学实践等大学生返乡成长系列活动,不断提升青年在南海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聆听青年之声、凝聚奋斗共识。团南海区委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区领导面对面、区青联委员面对面等系列青年交流活动,深入了解青年成长成才需求,传递南海对青年的温暖。
团南海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团区委将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契机,做好青年的服务保障,引领广大青年深入基层,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动能。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洁通讯员李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