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4年08月07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创建“百千万”典型村
    • 我国商务运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 供应产业用地超178公顷
    • 西樵超22亿元重点项目集中动工
    • 配租配售并举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
    • 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启动

    第A02版:经济

    • 楼下织布楼上制衣
    • 南海多家酒楼中秋订餐情况火爆
    • 大沥立案查处6家网络餐饮店

    第A03版:要闻

    • 萌娃化身快检员 食品安全看得见
    • 缔造“绿富美” 大沥再亮招
    • 志愿服务时数可换小礼品
    • 全力推进南三结对工作提质增效
    • 真实案例告诉你戴头盔真能保命

    第A04版:要闻

    • 车主有望“充电”又“卖电”
    • 实训送水技能 促进残疾人就业
    • 本周五起 来里水解锁夜间新玩法
    • 因婚恋纠纷杀人男子被判死刑

    第A05版:镇街

    • 做足“绣花功夫” 盘活文化资源
    • 这趟研学游 相氢又相艾
    • 社区自办训练营孩子快乐学篮球

    第A06版:文化

    • 岭南水乡情 藤乡韵味浓
    • 桂城又添艺术空间名家精品等你来赏
    • 百名灯谜爱好者比拼速度与智慧

    第A07版:健康

    • 奥运引发运动潮 健康防护少不了
    • 你家的燃气软管用对了吗?
    • pB5
    • p71

    第A08版:视野

    • 部分院校投档线超普本线100多分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06:文化

大沥白沙社区

岭南水乡情 藤乡韵味浓

2024年08月07日

■白沙社区一景。

■白沙藤编艺术。

■白沙小学。

■小朋友在白沙乡情馆学习书法。

扫码看视频

初到大沥,人们总被它的车水马龙、繁华闹市所吸引,在这烟火之中,掩藏着一个宁静又传统的岭南水乡——白沙。

大沥白沙社区,古称白沙乡,位于大沥东北部。白沙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由麦姓人麦大于开村,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这里面积不大,水路纵横,推窗见水、碧波荡漾;这里远离喧嚣,绿树成荫,乡间小路鸟语花香;这里藤编发达,历史悠久,彰显传统文化魅力;这里古建民居,基塘田园,小桥流水别样人家。

诗意日常 古韵今风和谐交响

“白云红树蓝溪口,沙鸟风帆古渡头。”蓝溪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正是白沙昔日的称呼。周末清晨,老人围坐大榕树下喝茶下棋,年轻人则在社区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还有不少村民在涌边休闲散步,一幅和谐的乡村风情画徐徐展开。

白沙坐落在浔峰洲东南,东临白沙河,眺望珠江水。这里既有紧邻省城广州的商贸繁华,也有浓郁的岭南水乡生活气息。漫步于白沙,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乡情馆、三堂书院、杏花桥、杜氏大宗祠等古建筑随处可见,一砖一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保护与活化是让古建筑保持活力的关键。近年来,白沙社区挖掘乡贤资源,引导更多乡贤、群众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在他们的助力下,白沙的古建筑焕发新的光彩。

白沙社区自古崇文尚学之风浓厚,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古色古香的书社。其中,位于杏花桥街二巷的三堂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在乡贤和书画爱好者的共同推动下,三堂书院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更成为文化交流和社区活动的重要场所。

藤编艺术 指尖上的岭南风情

行走在白沙社区,偶尔还能看到晾晒的藤条、制作藤艺品的工坊,村内公园、建筑墙绘都融入了藤编元素,俨然进入一个藤编的世界。

白沙与藤编的结缘,还要从一千多年前说起。据《广东新语》记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早在唐代,就有村民开始使用本地的野山藤制造藤席。因白沙人的藤编技术高超,到了清代晚期,白沙更是被称为“藤乡”。

白沙人发现藤条质地坚韧,且富有弹性、手感舒适,于是就用它来编织座垫、篮子、箩筐等日常用品。20世纪50年代,位于白沙的南海藤厂崛起,带动藤业的技术革新和发展。兴盛时期,各种别致优美、造型独特、形态万千的藤制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地。

“那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就热闹起来了。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洗藤、打节、分拣、拉皮、成型、打磨、雕刻、编织……大家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谈及藤编往事,白沙的老村民们仍历历在目,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到市场冲击,藤编生产日渐式微。不过,高超的藤编技艺并没有失传,时至今日,白沙仍有村民靠藤编为生。“岭南荔枝”“年年有余”“松鹤延年”……藤枝和藤芯在他们的指尖翻飞,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藤编工艺品诞生。这些融合了现代审美的工艺品不仅精致实用,更被赋予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精神。

乡村振兴 水清岸绿华丽蝶变

深挖“白沙文化”,这里有传承千年的藤编技艺,还有龙舟、醒狮、粤曲等别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每年举办的端午扒龙舟、新春狮会等,不仅是一场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也是一场场乡贤团聚的叙旧“家宴”,同时,还搭建起乡村振兴成果展示的平台。

6月15日,白沙社区第二十六届锦龙盛会在白沙涌热闹举行,来自白沙兴隆、兴联、南滘、陈涌四个片区的八艘龙舟上演速度与激情。对村民而言,这场盛宴中不仅能够体验龙舟魅力,还能感受到乡村环境提升的大变化。

“以前这里的水质没那么好,现在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水更清了,环境优美了很多。”从小居住在白沙社区的叶小姐特地带着朋友从外地回来观看龙舟赛,她对家乡举办的民俗活动和环境建设赞不绝口。行走于白沙的一河两岸,沿途可见,白沙涌、陈溪涌等河涌经过整治,河涌水质明显提升,再现石桥流水、水清岸绿景象,开启绿韵水乡风貌新篇章。

河水悠悠,串联古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近年来白沙社区围绕“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以“水上南海”为切入点,通过“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带领党员群众广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特色景观“风雨桥”,改造提升乡情馆,活化历史古建筑与藤编、龙舟、龙狮等特色文化,美化一河两岸环境,种植绿化林,完善道路基础设施……一系列举措推动白沙社区高质量发展,擦亮了白沙新名片,重塑岭南水乡新风貌。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晓诗通讯员熊奏凯蒋素薇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志钟张志成李梓鹏范仕杰袁夏璐刘贝娜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