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镇沥西社区
古村小改造 大范更有范儿
■大范河。 ■沥西社区环境。 ■大范二街历史墙绘。
■风雅村宗圣公家庙。
■历史墙绘展现了沥西社区商贸繁荣的历史。
一座古桥,一段与河水的缘分。站在桥头,仿佛能听到悠长的叫卖声,看见商贾往来,店铺林立,感受一个时代的繁荣盛况。这里就是南海区大沥镇沥西社区,因水得名,古称“大范”。一曲流水见证岁月的繁华,大范,光听名字就知道“有范儿”。时光漫漫,又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什么故事?
6月5日,芒种,一个播撒希望、收获梦想的节气,《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水上南海》摄制组走进沥西社区,带读者探寻过去痕迹,感受当下变迁。
有范 传统古村因水而荣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城市沿水而建。在千年流水的浸润下,南海以水定形,依水而兴,由水而荣。在沥西社区,大范河穿村而过,曾经造就了一方繁荣,如今已成为老村的经络。
过去沥西社区的模样要从“大范”说起。
“大范”乃古村乡名,最早称“大汎”,因水得名,后因明清两代不断修筑、加固河堤,溪慢慢演变成固定有基围的河涌,汎溪变成大范河,以此得名。这里曾是繁华的商贸之地,大范商铺林立,客货码头繁忙,往来客商,熙熙攘攘,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荣,也留下了属于它的商贾文化。
“明代开始,这里的人居比较稠密,加上当时以水路运输为主,依水而兴的大范成为了商贸重地,大范墟演变成大范市。‘市’是全日经营的场所,十分热闹。”南海地方志专家人才库成员曾昭演介绍。
如今,走进二街历史长廊,可以从一幅幅的墙绘中感受沥西曾经的商贸景象。人来人往的大范小组小卖部,熙熙攘攘的农副产品市场,还有农家院落、饭店……仿佛在为来访者打开一道时光之门,让人们感受那个年代的质朴。
历史上的“范溪”,也曾桀骜不驯。宋元始有先民在此择地而居,若是溪水的丰水期,珠江涨潮倒灌,这里就会变成一片泽国。而至枯水期,又变成很小的细流。丰枯无状,像个喜怒无常的孩子,时而泛滥,时而干涸,让这里的居民饱受苦难,直至元末明初,治水始见成效。
勤劳的人们也逐渐摸索出了水文和潮汐规律,顺时耕耘,大范渐渐繁华。更兼这里物产丰富,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地名从“汎”也改成“范”,寄托了美好的希望。
有貌 “小改造”带来“大幸福”
周末的早上,大范文化公园十分热闹。下棋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漫步的居民悠然地走过林荫小路,说笑声随风飘来,一片和谐与安详。
时光,让沥西社区变了模样。闲地变成公园、房子外墙换上新装,街角闲地鲜花盛开,原本杂草丛生的废弃建筑变成了一处处红色景观、健身公园……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小改造为社区带来大幸福,一草一木都焕发着崭新的光彩。
近年来,沥西社区合理规划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打造各式各样的“四小园”,实现村庄绿化美化全覆盖。集文化、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小公园,早已经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推动着乡村文明的持续提升。
为了满足辖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沥西社区从实际出发,完善社区体育文化设施、打造文化室、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构建起群众性的文化阵地。
在公园旁,崭新的篮球场内和乒乓球台前常常人头攒动,便捷的场地设施成为青少年舒适、安全的运动场所;由村集体出资、村民集资共同建设的风雅文体楼,集文体活动与党群服务于一体,让居民有了更多休闲活动的空间;大范文化室作为教育与展示的基地,社区的年轻活力和民俗文化传承在这里相得益彰,触发历史的感触和共鸣,提升居民的乡土认同感。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村民更是自筹经费,历时一年,风雅宗圣公家庙完成了第二次翻新扩建并重新开放。走进修缮好的宗圣公家庙,目之所及,古韵犹存。
近年,南海发布并全面实施“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希望统筹全区水域资源,文化先行引领,建设岭南水上名城。依水而兴的沥西社区以“水上南海”为切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坚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文化提升工作,探索出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方面,借力大沥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工作,沥西社区发动河涌整治、违章清拆、三线整治等行动,推进“百社千园”建设,打造起集党建、乡土文化于一身的大范历史文化古街。
另一方面,沥西社区以文化作为互动符号,大力开展醒狮文化、龙舟文化等的推广活动,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弘扬传统民俗文化,通过深挖龙舟、醒狮等传统文化资源赋能文化振兴,以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活力。
当下,美丽的人居环境、深厚的乡土文化,唤醒沥西社区的乡村新风,又赋能“美丽经济”,大范的繁荣故事,也从历史一直讲到了今天和未来。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晓诗通讯员蒋素媚熊奏凯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志成李梓鹏郑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