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动了“小手术” 交通有了大提升
南海公安持续推进“微改造大提升”专项行动,市民出行更安全、顺畅

■联河大桥新增设的非机动车道。
深夜的南海街头,一场道路的“微创手术”正在进行。短短几个小时后,上班族们可能还没注意到有过施工的痕迹,但一个道路堵点问题已悄然解决。这是2023年5月以来,南海公安持续推进“微改造大提升”专项行动的常见场景。
自项目启动至今,南海公安交警大队共排查治理全区道路隐患点1307处,完成机非隔离设施改造15处,共22.49公里,完成33个货车右转必停路口和10个货车靠右行驶路段标识完善工作,实现全区12条主要道路设施明显提升,畅通民生路,让市民出行越来越顺畅,让城市更优雅、更具活力。
-4分钟
从“出门难”到“好出门”
4分钟,是听一首歌的时间,是吃一碗面的时间,是市民张先生节约的通勤时间。
站在南新三路与南海大道交汇处,眼前是一个十字路口。绿灯亮起,行人、骑车人通过斑马线,有序进入慢行道。而此前,这里的路口树立着多个阻车石,非机动车道旁立着大大的配电箱。骑车人嫌麻烦,直接在过马路时驶入机动车道,导致“机”“非”争道,形成交通拥堵。
一天,居住在南新三路与南海大道交汇路口附近小区的居民张先生发现,人行道的配电箱消失了,过马路的路口也宽了,上班高峰期,他不需要在安全岛等两轮才能通过。
“以前高峰期,从家门口到桂城地铁站A口需要8分钟,现在只需要4分钟,节省的时间能让我在早餐店坐下吃一碗面。”谈及原因,张先生将此归功于此处开展了道路微改造。
道路是城市的发展“脉络”,到了一定的使用年限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难以与当下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情况,也会出现路面破损、交通拥堵等“病害”。
“微改造大提升”专项行动立足于南海区主要道路格局已经定型和存量设施无法大规模改造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交通设施及标线、路口渠化改造、拓宽路面等一系列“微创手术”,释放既有道路的通行潜力,形成对全区综合性、系统性治堵工程的有益补充。
改变不仅发生在南新三路与南海大道。1月8日上午8时,在罗村才华路车流量不小,但并未出现拥堵。而几个月前,这里交通秩序混乱,沿线多个住宅小区居民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就头痛不已。
“以前附近居民反映这里‘进不去出不来’,我们通过现场调查发现这个路段存在车辆不按交通规则行驶、随意掉头等行为,拥堵情况严重。”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杨舸介绍,了解情况后,南海交警积极协调狮山镇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在才华路一侧安装机非隔离带,并将该道路由双向行车调整为单向通行,设定道路一侧为停车位,有效杜绝机动车乱停放的问题,同时避免摩电与机动车争道,大大改善了才华路的通行条件。
+60厘米
设慢行道实现“机非分离”
60厘米,是机非隔离设施的高度,是右转标识的宽度,也是市民安全感的来源。
“联河大桥多了一排护栏,还带有醒狮的图案,安全又好看!”上班族小马驾驶电动车从大沥途经联河大桥到桂城上班,一路畅通。但不久前,他只能在车流间“左穿右插”,十分危险。
建成已有十多年时间的联河大桥,经历风吹雨淋,曾出现人行道环保砖凹陷、板裂、树根隆起等缺陷,严重影响通行。2023年6月开始,南海对其沿线两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进行提升改造,包括对护栏的翻新、人行道透水混凝土加铺、树池改造等。
改造后的联河大桥,有了焕然一新的慢行通道。“以前每天都要和汽车抢道,太危险了,现在骑车走慢行道,步行走人行道,开车走机动车道,各行其道,更通畅、更安全。”小马点赞道。
一次“微改造”不是“微幸福”的终点。以全区“百点整治”为抓手,针对市民反映强烈、人车矛盾突出、交通事故频发等的路口和路段,南海交警通过现场调研、交通安全隐患大排查等方式,建立了一张“微改造大提升”问题清单。
松岗禅炭路显子岗路段,绿化树木茂密,遮挡路灯、指示牌;石龙南路桂平路至东平路段南段无中央护栏,时有车辆越线横穿,影响返校学生安全;桂澜路绿景东路口货车多,货车盲区危险性大……
问题清单出来了,下一步工作就有底了。聚焦问题,南海交警针对道路交通情况综合采取交通组织优化、道路提质、新增隔离栏杆、二次过街设施完善、设置临时停车区、修剪绿化等措施,并实行“一点一策”,实施道路微改造。
以广佛新干线为例:广佛新干线货车流量大,使用一般的不锈钢结构机非隔离护栏损耗大,于是特别采用石码作为主要原料,并在起点、终点加设防撞桶,更有效防止行经该路段的大货车意外损耗机非隔离护栏。
如今,西樵镇樵华路崇民路口转弯位的“巨无霸”广告牌被移除;广佛新干线安装总计6.6公里长的机非隔离带;全区33个货车交通流量大的平交路口已推行货车“右转必停”管理措施……越来越多道路完成“微调”,市民的交通满意度和出行安全指数已然提升。
-10厘米
残障人士出行更顺畅
10厘米是“马路牙子”的高度。对于普通行人而言,跨过毫不费力,但骑车的人到这里要小心地放慢速度,如果坐着轮椅通行,更要大费周章。
“交警这一举动,综合考虑到了盲人、老年人、轮椅出行市民的通行需求,极大地方便了出行。”站在樵金路西樵医院路口,推着轮椅的市民陈小姐对该路口的改造工程赞不绝口。
2023年9月,南海交警对辖区内道路进行新一轮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时,发现多处阻车桩位置不恰当、未给盲道留出安全距离、台阶较高等情况,并有多处过街马路路口坡度较高,给残障人士、老年人出行造成影响。
于是,南海交警在桂澜路、南海大道等多个人流车流较大的道路路口接连开展“微创手术”,通过拆除、降坡、平顺、迁移、下沉等措施,对辖区内162个交通黑点进行改造。
“很多马路口进入人行道的位置都变成了缓坡,走着顺当。”在南海生活了40多年的长者陈细妹说,她还留意到孙子就读的大沥实验小学门前,多了安全护栏、临时接送通道等设施。“以前路边违停车辆较多,道路缺少中央分隔栏,车辆随意变道,接送孩子时总担心安全问题,现在增设了停车位和道路中央的分隔栏,交通秩序好了不少。”
微改造项目不仅关注交通设施的完善,更注重人文关怀。大沥实验小学门口的微改造项目除了增设机动车、非机动车临时接送通道,并通过颜色划分清晰隔开临时接送通道和一般车道、人行道,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还在禁停标志下增设“临时停放”辅助标志,方便家长合理停放车辆和接送学生。
道路微改造是一场持续发力的行动。目前,南海交警已打造联合大桥慢行通道、桂平西路跨线桥机非改造项目、广佛新干线机非隔离、货车“右转必停”管理等道路微改造精品案例。未来,南海区将继续关注交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城市交通环境,给市民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郑慧苗通讯员王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