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你需要了解这些知识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是为期三年(2021-2023)的以“获得糖尿病护理”为主题的世界糖尿病日宣传活动的第三年。今年的口号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近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号召面向公众宣传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推迟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世界糖尿病日到来之际,南海疾控中心发出有关提醒。
了解风险
据统计,2021年全球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粗患病率为10.5%。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预计2030年和2045年为11.3%和12.2%。
据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11.9%,中国18岁以上居民对于糖尿病的知晓率为38.0%,治疗率为34.1%,控制率为33.1%。整体均偏低,基层糖尿病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那么,哪些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呢?南海疾控提醒:如果您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您患病的风险会增加;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45岁之后;体育活动不足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
学会应对
对于患有上2型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说,了解个人风险和应采取的措施对于支持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意识到并获取正确信息以及最佳可用药物和工具来支持自我护理,对于推迟或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控制血糖,应该这么做?
一常用药物要了解
1双胍类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乳酸性酸中毒。禁用于eGFR<45。
2磺脲类
不良反应: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禁忌:已明确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时禁用。
3糖苷酶抑制剂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
禁忌: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
4DPP-4/GLP-1R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禁忌:对该类药物过敏者。5SGLT-2
不良反应: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及与血容量不足相关的不良反应,酮症酸中毒等。
禁忌:对该类药物有严重过敏反应者;重度肾功能损害、终末期肾病或需要透析的患者等。
二做好以下五点,改善血糖
1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2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能量平衡。膳食营养均衡,满足患者对营养素的需求。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全谷物或杂豆代替1/3精白米或面等主食。
3适量运动: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应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坐姿时间。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应采取运动治疗。
4戒烟戒酒:科学戒烟,避免被动戒烟。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饮酒,有饮酒习惯的应当戒酒。
5限盐和心理平衡:食盐摄入量每天5g以内,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三 控制血糖,吃“硬”不吃“软”
饮食可直接影响血糖水平,食物升糖指数(GI)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即使是同一种主食,也会因质地、大小、烹饪方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升糖指数。
通常来说,干硬食物要比柔软食物升糖速度更慢一些。对于需要控制餐后血糖的人来说,吃主食时要“吃硬不吃软”。
干硬的面食需要更长时间来咀嚼、消化和吸收,相比而言,柔软或煮烂的食物消化起来更快,血糖上升也较快。
例如,口感越筋道的面条,淀粉糊化程度低,升糖慢。吃面条时煮熟就行,煮的时间越长,淀粉暴露越多,越容易升糖。
再如,干饭和稀饭的区别在于质地和水分含量。相对而言,干饭的淀粉糊化程度低,需要更长时间消化吸收;稀饭质地较软且含水量较高,消化吸收更快,血糖上升也较快。
因此,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最好不要吃煮太久的粥或黏软的糯米饭。
另外,食物的加工程度也影响其升糖能力。消化酶和水更容易进入体积小的食物,消化速度相对较快,碳水化合物就会更快地转变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例如相比细颗粒的速溶燕麦片,粗颗粒的燕麦片升糖指数较低,有利控制血糖。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许可可
通讯员孙宇黄杰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