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
民营经济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民营经济持续显现发展韧性。新华社发
市场监管总局14日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经营主体数据显示,我国经营主体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
“一个是至关重要,一个是不可或缺。”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魏东用两个关键词概括民营经济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新华社13日推出新一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魏东与民营企业家、专家展开对话,透视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
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者”
50%以上税收、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企业数量——在中国,人们常用“56789”描述民营经济的重要贡献。
中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参加新华社“中国经济圆桌会”的官员、企业家和专家都认为,灵活、创新、市场适应性强的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者”。
“民营经济积极探索经济转型的新动能,积极探索新兴经济的新赛道,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新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在“中国经济圆桌会”上说。
随着今年以来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边际改善态势。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第二产业民间投资进一步加快,私营企业工业增速总体稳定,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势明显好于整体水平。
今年9月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从转型升级到绿色发展,从乡村振兴到共建“一带一路”,民营企业都在主动出击,抢抓历史机遇。
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制造出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的公司。在国家鼓励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这家7年前创办的公司专注基因测序产品研发,用5年时间就攻克了该领域全球最前沿的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
“需要把握时代大势,以创造需求为牵引,以创新技术为生产力,不断满足我们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最终赢得企业的长远发展。”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白净卫在圆桌会上说。
魏东对这位民营企业家的观点深表认同。他说:“民营企业完全有条件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技术创新“主力军”
2004年,当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质谱仪技术在国外已有几十年发展,但当时中国还受制于人。这项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高精尖技术,成为禾信的专攻方向。
经历“成果孵化器—企业加速器—自建产业园—建立行业研究院”的创业过程,这家民企从初创时的5人团队成长为目前千人规模,并为实现国产质谱仪器零的突破作出贡献,成为工信部公布的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
“我认为,民营经济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底盘’之一,也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参加圆桌会的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说。
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已成为中国众多创新型民营企业的共同追求。目前,中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余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
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
魏楚分析指出,从微观上说,民营企业自身有迫切需求来发展专精特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中国希望以专精特新的确定性来应对全球产业链“脱钩断链”的不确定性。
“聚焦主业,加强自主创新,是我们最高的行动指南之一”“越是传统产业,越需要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家要持续做好创新创业工作,练好内功”,谈及发展方向,接受“中国经济圆桌会”采访的民营企业代表作出上述表示。
政策落地有“四盼”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经中央编办正式批复,新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人们普遍认为,这释放出中国以更强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清晰信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责是:跟踪了解和分析研判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统筹协调、组织拟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拟订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政策。建立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协调支持民营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
“民营经济发展局职责103个字,关键词都是‘服务’。”魏东在“中国经济圆桌会”上表示,民营经济发展局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服务,“我们是民企的‘娘家人’,是‘自己人’。”
“党中央一直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应该领会到党中央这个精神,放心大胆去投资、去发展。”以视频方式参加圆桌会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说。
中国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从市场准入、营商环境、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7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以及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方面,提出31条具体举措。中央各部委及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相关政策,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促进民营经济恢复向好。
《意见》出台后,民营企业亟盼政策落地。全国工商联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的新期盼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盼市场准入更加公平,二盼政策落实更加有效,三盼产权保护更加有力,四盼舆论氛围更加友好。
专家指出,这四个“更加”凸显了民营企业对公平、透明竞争环境的期待,对政策落实的关切。
“营商环境和法治保障,本质是政府和市场边界的问题。”魏楚建议,未来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可以从稳步推进依法治国和继续深化改革两方面来推动。
展望民营经济在中国的未来,魏东说:“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数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企业
01
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前三季度,东部地区新设民营企业351万户,同比增长12.6%;
◆中部地区新设民营企业176.6万户,同比增长16%;
◆西部地区新设民营企业149万户,同比增长23.3%;
◆东北地区新设民营企业29.9万户,同比增长7.4%。
0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前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新设民营企业分别为28.4万户、111.6万户、566.5万户,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八成。
◆“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民营企业增速分别达到40.3%、23.1%和17.4%。
03四新”经济成发展新优势
◆前三季度,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300.4万户,占同期新设企业总量的四成,其中“新型能源活动”同比增长最快。
◆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已经超过2087.3万户,新经济新业态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个体工商户
01数量质量同步提升
◆前三季度,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1719.6万户,同比增长11.7%。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22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7.3%。
◆前三季度,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的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7.7%、4.4%和87.9%,增速同比分别为8.2%、7.2%和12.2%,第三产业增速最快,数量占比近九成。
◆新设“四新”经济个体工商户657.4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6.4%。调查显示,开展网络直播、微商电商等线上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占比较今年初提升了5.7个百分点。
02民生相关行业回暖
◆前三季度,新设个体工商户数量百万级以上的行业主要有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农林牧渔和居民服务业,分别为889.5万户、251.6万户、136.3万户、134.1万户。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设个体工商户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68.4%、53.1%、41.1%。
▲外商投资企业
01投资信心持续恢复
◆前三季度,全国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6586户,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6月、9月单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均超过6600户,向好势头明显。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含分支机构,下同)68.4万户,较去年底增加1.5%。
◆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43193户,同比增长32.6%。其中,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商务租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47%、41.9%、33.2%、18.6%。新设高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9677户,同比增长11.7%。
02外资来源地保持稳定
◆前三季度,韩国、美国、日本等仍然是位居前列的新设外商投资法人企业(不含分支机构)的外资来源地。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较快的来源地主要包括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前三季度,浙江、广东、福建三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112.5%、41.4%和29.3%。
(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