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久不衰之秘 南海香云纱再出圈
凤凰卫视中文台《文化大观园》节目播出《经久不衰香云纱》,聚焦南海香云纱制作工艺


■运用香云纱边角料开发的文创产品。(视频截图)

■香云纱具有防热、防汗、防臭、防菌及透气的特点,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季穿着。 (视频截图)

■制作香云纱的机台。
(视频截图)

■香云纱晒莨工序,白绸经过一次次的浸染和晒干,渐渐由白色变成淡棕色,直至变成棕红色。 (资料图片)

扫码看视频
“面料中的软黄金,丝绸中的黑珍珠。”7月15日,凤凰卫视中文台文化类节目《文化大观园》播出了《经久不衰香云纱》,用三十分钟详细介绍南海香云纱的制作工艺,探寻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衰的秘密。
制作工序多达十几项
节目中,主持人王鲁湘特意身穿香云纱,来到南海西樵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传承基地和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博物馆,聆听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绍景讲解香云纱的织造工艺,了解南海香云纱的历史和织造技艺的演变。
“我们目前也在守旧创新。”张绍景介绍,他生产的香云纱获得了2022~2023年中国面料大奖,香云纱上的图案是通过结合贵州的扎染工艺,用薯莨液浸泡产生的效果,适合现代人对美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将书法、画作印染在香云纱上。
香云纱具有防热、防汗、防臭、防菌及透气的作用,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季穿着。作为广东丝织品的重要代表,香云纱由纯蚕丝以平纹、斜纹、缎纹组织形成,在提花的基础上,用特殊的工艺织成带有小孔的纱。如今在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台传统的制作香云纱的机台。
“为了复原这台机器,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张绍景说,这台机台保留了距珠这个非常珍贵的零部件,没有距珠就不是最传统的制作香云纱的机台,现在国内还保留有距珠的机台已经非常少了。
香云纱的制作工艺较为繁琐,除了需要经过解丝、拔经、浆经、游经、打纬、织造、晒莨等工序外,后期染整技艺不仅需要纯手工制做,工序更是多达十几项。“平常人躲阳光,晒布师傅是见了阳光就高兴,太阳越毒,产量越高。”张绍景说,香云纱的加工技术对天气和人工的依赖性很大,香云纱场一到下雨天便无法作业,在炎热的天气下,生产香云纱的师傅们常常是凌晨干活。一般在每年4月至11月进行生产,而最佳的生产时间是6月至9月。
要想得到颜色精美的香云纱,还需用河泥和薯莨铺在上面,使其与真丝产生化学反应。“这种染色方法来自劳动人民的智慧。”张绍景介绍,以前渔民发现用薯莨汁浸泡过后的渔网会变得更加坚硬耐用,在浸泡渔网时不小心将薯莨液喷溅到衣服上,加上衣服沾染了河泥,因此产生了化学反应,后来便将薯莨作为染色剂使用。
不断创新香云纱制品
香云纱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曾经以“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而骄傲的香云纱产地,其产量却逐年下降,到了七八十年代,几乎没有人生产香云纱。
张绍景的家族从清代就开始制作香云纱,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绍景对香云纱的情怀越来越浓厚。2010年左右,张绍景和家人萌生了恢复香云纱的想法。2010年,张绍景和三兄弟在母亲的专业指导下,历经两年时间,近百次实验,于2012年初,将父辈遗留下的提花机重新组装,恢复了香云纱的工艺流程。
但彼时香云纱已被市场遗忘,张绍景辛苦制出的香云纱遇到了销售的瓶颈。考虑到成衣样品利于推销,没有服装设计基础的张绍景,开始动手设计香云纱服饰。
同时,张绍景不断创新香云纱制品。虽然香云纱曾受到市场冲击,但其凉爽宜人、轻薄柔软、除菌杀虫的实用性,使得它在人们心中还有一定分量。一度被市场冷落的香云纱,逐渐重新被人们青睐。
“通过借鉴香云纱环保、轻薄透气、健康保养的优点,我运用香云纱的边角料开发了太阳帽、眼罩、口罩、项链、双面绣、香包等30多个文创产品。”张绍景说。2008年6月,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又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除了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广东目前还有很多制作、设计、经营香云纱的工坊,为香云纱更极致的美,做出积极的探索。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施玥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