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南海 显山露水

第76期
过去一周,南海龙舟在端午期间带起的热度丝毫不减。
6月23日,多家中央级主流媒体聚焦南海龙舟,让南海龙舟再次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成为网红文化IP。
如今,南海的文化多样性逐渐“显山露水”,向世人展示其魅力。除了龙舟文化,龙母文化最近也火出圈。6月25日,时隔四年后,黄岐龙母诞活动盛大回归,线上线下吸引数十万人参与。
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南海的底蕴、魅力所在,也是这座城市厚积薄发、恒行致远的无穷力量。踏上新征程,文化南海风帆正扬。

扫码看央媒报道
南海龙舟
端午龙舟
这不仅是水上赛事更是一份拼搏力量
事件回顾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南海龙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继6月22日四上央视后,6月23日,新华社、CCTV-2、CCTV-13、环球网、人民日报等中央级主流媒体也对南海龙舟展开集中报道,其中新华社客户端更是四稿连发,稿件阅读量超400万。
媒体聚焦
南方+:毫不夸张地说,这个端午,南海龙舟可谓是全国关注度最高的广东文化现象之一。南海龙舟火爆程度堪比贵州“村超”,某种程度上更是比肩淄博烧烤。
南方财经: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多赢的赛事。人们依然热衷于讨论“扒龙舟”,但大家讨论的内容早已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延伸至“龙舟经济”。从烟火气到经济账,怎么算都算得过。
佛山+:种种迹象表明,南海的龙船,令人振奋激昂;龙船之上的南海,令人心驰神往!乘着“水上南海”的东风,南海龙船作为文化IP的形象,全面出圈,正当其时。
时报微点评
对年轻人而言,南海龙船不仅是一种“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竞技体验,还是一股“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民间信仰;不仅是一条“鼓声响起,乡愁万里”的情感纽带,更是一场“传承百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回响。这次,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轻人对龙船的热捧中完成了历史与未来的超链接。

扫码看龙母诞的
内涵和精神
黄岐龙母诞
这不仅是民俗活动更是一份爱的循环
事件回顾
6月25日(农历五月初八),时隔四年后,黄岐龙母诞活动盛大回归,“八大盛景”首次发布,数十万人通过线上线下感受龙母文化的魅力。
媒体聚焦
南方+:龙母诞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参与,他们大多有着共同的感受:第一是感动。一个镇街,竟然有这样盛大的文化活动。他们以前从来没见过一个镇街对民俗文化活动这样重视,而且有这么多群众热情参与,这让他们既羡慕,又感动。第二是享受。以前,他们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岭南文化,这次在大沥找到了感觉。
羊城晚报:随着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珠三角地区,人们正通过传统民俗这一共同记忆,增强港澳台以及海内外乡亲的文化认同感,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大沥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次龙母诞盛大举行,正是重现海内外乡亲共同记忆,依托龙母文化打造特色IP。
佛山+:黄岐龙母诞是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母仪龙德,泽及同人”的悦城龙母广为珠江流域、岭南大地民众传颂。南海黄岐龙母庙与悦城龙母祖庙渊源悠久。如今,黄岐龙母诞已成为珠三角最盛大热闹的龙母诞,也是广佛间交流最活跃的民俗之一。
各方声音
大沥首届新乡贤、香港南海黄岐同乡会会长区卓联:龙母诞活动为乡亲们提供了一个沟通问候、共聚乡情的平台。这次我和140多名旅港乡亲组团“回家”,感受家乡的人文与乡情。当中有不少是年轻一代,希望加深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黄岐市民梁耀华:我特意带着孙子一起参加黄岐龙母诞活动,想让他感受一下,知道自己的家乡文化是多么值得自豪。
时报微点评
慈善、博爱的龙母精神,从民俗活动延伸到爱心乡民,从爱心乡民又延伸到慈善机构,并润泽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也进一步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一份爱的正循环,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沥乡贤。大爱大沥,温暖同行。在这里,行善、博爱不是一个虚妄的口号,更是一种“爱家”“护家”的行动自觉。

扫码看黔东南﹃探亲﹄之行详情
“探亲”黔东南州
一条帮扶路串起两地情
事件回顾
6月24日至26日,南海区党政代表团踏上为期三天的黔东南“探亲”之行,调研榕江县、从江县、丹寨县、麻江县东西部协作相关项目,并在“三江一寨”分别召开东西部协作党政联席会议。
媒体聚焦
新快报:南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高位推进新阶段东西部协作工作,两地在产业合作、劳务对接、消费帮扶、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等方面不断深化,目前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南海发布:一条珠江水连着两地人,一条帮扶路串起两地情。此次南海区党政代表团调研行已经结束,但南海与黔东南州的东西部协作帮扶故事仍在继续。
时报微点评
以情牵情,两地更相近、人更相亲、心更相通。向着打造粤黔东西部协作典范的宏大目标,两地从领导像“走亲戚”一样互动,到各层级紧密互联,协作的路子越走越宽,下沉的触角越来越多,硕果越结越盛。一条互通互鉴、携手同赢之路,正在绵延、绵延……